楊鳳崗任「科學研究宗教學會」首位華人會長

2013 九月 3日, 星期二 20:23

大陸著名社會學家、美國普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普度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楊鳳崗博士近日當選為科學研究宗教學會(Society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SSSR)會長。這是首位華人學者獲此殊榮。他表示這代表著中國宗教研究與國際學術界雙向互惠的更大可能。

楊博士1982年獲河北師範大學法學學士,1987年獲南開大學哲學碩士,1997年獲美國天主教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滄州教育學院教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宗教學講師、美國休斯敦大學社會學博士後、美國南緬因州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

科學研究宗教學會成立於1949年,致力於對宗教的社會科學研究,前任會長包括社會學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柏格(Peter L. Berger), 巴克(Eileen Barker)等,全都是來頭不少的著名學者。

科學研究宗教學會會員包括來自北美、歐洲、亞洲、南美等世界各地的社會學、宗教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國際關係、性別研究等學科和領域的學者。是科學研究宗教領域會員最多、最國際化的學會。該學會的旗艦刊物《宗教科學研究》(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是這個領域引用率最高的權威刊物。

楊鳳崗博士將在2013年SSSR年會之後開始為期三年的任期,現時為候任會長,明年至2015為會長,2015-2016為前任會長。他將在2015年的年會上發表會長演講,該次年會預計於2015年10月23至25日在加州舉行。

Like Us on Facebook

「我們趕上了大時代」

在接受《境界》專訪時,楊教授談到對於被選為SSSR會長的意義,他說:「在我個人被認可背後,其實表明了中國宗教研究與國際學術界雙向互惠的可能。中國社會正在經歷劇變,宗教靈性豐富多彩並且變化巨大,這是研究宗教社會科學的一 個最佳場域和最佳時機,我們趕上了大時代,我們應該不失時機地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同時保持廣闊的國際視野,注重與國際學術界的真誠和平實的交流。」

「一路走來,跟同齡人相比我應該算是幸運的,我的專業是研究北美新移民宗教、華人基督教、中國宗教變遷和政教關係,我覺得幸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的個人興趣、專業學習和謀生的職業達到了高度合一,並不是人人都能有這樣的三合一。」

走上社會科學的歷程

楊鳳崗是河北滄州人,1978年考入河北師範大學,相比同齡人幸運很多的他在大學二年級時曾想過自殺。支撐他活下去的唯一念頭是:「我白活了十六七年,儘管不幸福,但還是應該報答一下父母的養育之恩,然後再去死。」

後來他開始努力尋找人生的趣味和意義。首先找到了詩,每天早晨起床就背誦唐詩宋詞,嬝炙~國詩、現代詩。不但讀,還每天寫,希望在詩中尋找美的感覺。但詩人、文人自殺的消息不時傳來,這種反差使得一個青年開始對美而不實的東西產生厭惡。

之後他轉而尋求哲學讀黑格爾和康德的原著。後來他在南開大學專攻西方哲學史,碩士論文探討的是西方哲學中上帝觀念的演變,由此從對真的追求進入對善的探求,算是初次接觸宗教領域。

1978至1989年改革開放初期,從他上大學到讀研究生再到參加工作。1989年1月,他去美國做訪問學者。秋季轉讀社會學研究生後和博士学位,有3年時間楊鳳崗基本沒讀中文,既是為了提高英語水準,也是在失望之後想徹底清理此前的思維慣性,更新思維方式,類似於哲學家笛卡兒以「我思故我在」方式從頭清理一切,也類似於「電腦的一次重新格式化」。

在博士論文選題時,他本想研究美國華人基督教,但導師不太同意,認為題目太冷僻。導師指著很多鐵餅式的數據磁帶說:「我這裏有很多美國宗教問卷調查數據,隨便使用哪一個,都可以完成一篇很好的博士論文。」反覆思考之後,楊鳳崗覺得他必須而且只能研究華人基督教,因為他想搞清楚一些問題,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很難有心思去研究其他問題。導師最終同意了他的研究課題。

1997年博士論文完成後,有三家出版社主動跟他聯繫,要將之出版。導師後來告訴楊鳳崗:「你在恰當的時機抓住了一個恰當的課題。」2004年,原本對於中國文化毫無興趣的導師來了中國,更成為第一屆宗教社會科學暑期班的主講人之一,而且是自願無報酬的義務講座。這些都讓楊鳳崗教授相當感動。

回憶這些經歷時楊鳳崗教授感悟說:「人需要更換一個全新的角度思考人生,看似偶然的經歷或磨難,其實都是必要的鍛煉,跟周圍各樣的人打交道給我帶來了各種祝福。在一些緊要關頭,原以為靠的是個 人的努力,但回頭看,很多東西遠非一己之力所能達成。因此與其說是幸運,不如說是天成。對於一個原本研讀哲學的人來說,這樣的想法可能顯得有點奇怪。但 是,信仰的確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視角看待人生和社會,讓我既能面對社會現實,又能看到人生的意義,心中有種特殊的平安。」

留學期間,在1994年第一次回國的楊鳳崗,感受到國內社 會氛圍就像民謠裏唱的:「十億人民九億商,還有一億要開張;十億人民九億賭,還有一億在跳舞;十億人民九億瘋,還有一億練氣央C」當時,面對社會道德風氣的急劇惡化,一些清高的學者宣導「走向邊緣」,躲進書齋。「我接受的是社會學訓練,沒法子,只能更關注現實,為此還搜集了一批氣奶j師的傳記,想弄明白他們 怎麼一下子就那麼『火』起來了。」

他指出近代從五四以來,一些中國文化精英曾經設計以科學代替宗教、以美育代替宗教、以倫理代替宗教、以哲學代替宗教、以主義代替宗教,總之就是不喜歡宗教,竭力找出個「替代品」來。但幾十年來的「社會實驗」表明「替代品終歸是替代品」。

「縱觀中外社會歷史,在社會轉型的巨變中,哲學和主義都無法為人們遵循道德和法律規範的行為提供內在動力 和根基,也不能為漂泊不定的人生提供沉穩深錨和努力方向。如果有人問我,目前最緊迫而又穩妥的改革步伐是什麼?我會說,真正實行宗教自由。解除教禁是第一 步,要先行。這一步邁不出去,其他禁忌的解除就很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動盪。相反,有了宗教自由做鋪墊,其他方面的改革就可能水到渠成。」

把當代中國宗教引入宗教社會科學國際學術視域

楊鳳崗博士從2004年開始與國內學界的聯繫日益緊密,曾多次應邀在多所中國著名學府: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做講座;2008年成立普度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後,協同中西知名學者在中國組織舉辦了一系列宗教社會科學研討班和年會。

多年來,楊鳳崗博士努力把宗教社會科學的前沿理論和方法介紹給中國學術界,與此同時,也通過出版和學術交流把當代中國宗教引入宗教社會科學國際學術視域。

楊鳳崗博士的宗教社會學研究成果豐碩,主要是關於美國移民宗教、北美華人宗教、華人基督教、中國宗教變遷和政教關係等方面的研究。他的實證研究和理論建構的論文兩度獲得學術協會的「年度傑出論文獎」,專著和編著也獲得大量好評,其多篇著作曾刊登於《紐約時報》。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