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內地教會事工被批「停留在八十年代」

2013 九月 27日, 星期五 7:55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執行幹事陳劍光牧師、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社長邢福增博士兩位通透中國內地政教事務的研究人員及專家本周一主講一場關於中國教會的講座,解析在中國崛起下急速變化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形勢下,中國教會的現狀及前景,聚焦於香港教會的中國事工的出路。

陳劍光講的是「強國,軟實力,及與境外宗教互動」,而邢福增則講「從中國教會發展看境外教會與機構的角色」。

香港對內地的了解「停留在八、九十年代」

香港教會向來致力幫助中國教會的發展,特別是97回歸後,港不少教會產生「中國熱」,紛紛到國內尋求服侍之途,在教會發展模式、財力、神學教育、聖經教導、教會牧養、教材資源等眾多的方面提供引導及支援。

兩位講員批評現時香港教會對內地認識顯淺,對國內的政治方向以致教會發展的狀況未有準確的把握,所作的事工已不適切變化急遽的內地教會。邢福增甚至形容香港教會對內地教會的了解「仍然停留在八、九十年代」。

他表示大陸社會階層變得多元,狀況比以前複雜了很多,不論城巿或農村所面對的急劇的社會經濟發展改變很多,教會變化亦相當大:「不同的地方都很不一樣,即使是三自兩會體制下的教會都有不同的治理形態,還有五花八樣的家庭教會,那種多元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挑戰——我們可以作什麼呢﹖」

Like Us on Facebook

以教會牧養及神學教育為例,大陸不少教會已發展出多元的形勢,而且教會人數增長之快香港教會根本望塵莫及。他們亦不斷尋求自治、自養、自傳之道,同時每個地方的政教關係各不相同,香港教會要對情況有深入認識恐要費一番研究奶牷C

香港教會角色轉型

兩位專家亦都認為,香港教會對大陸教會的關係角色需要轉型。

中國崛起後,整個氣象已完全不同。過去中國教會自己未能做到的諸如財力和培訓等方面的資源香港曾視為「使命」,竭力作出貢獻,但今已大陸教會已在不少方面自立。

邢福增問:「有什麼是內地教會做不到的﹖他們無錢嗎﹖現在內地教會已相當有錢,城巿教會不缺乏資源。……在教會課題裡要反省:過去教會相信的『使命論』如果我們仍然相信的話,這『使命』會是什麼﹖」作為從事神學教育的人員,邢福增認為在人材培訓方面,神學院仍有可以做的地方,此外研究工作對把握中國教會自身狀況亦有幫助。

在場的浸大宗哲系助理教授郭偉聯亦指出,香港過去是中國的幫助者,現漸漸變成夥伴,有需要謙卑下來,放棄高高在上的心態,並與內地教會人士整理互相融合的模式。

陳劍光亦指出,香港教會與中國內地教會的關係已由過去的「嚮導」的角色漸退為橋樑、平台,將來不久或會反成為「被助者」,他認為香港要接受可能出現的「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的狀況。但他認為香港教會健全的教制、禮儀、教會觀及跨文化宣教經驗等對內地教會仍有指導及參考作用。

邢福增亦提出香港的中國教會事工或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他指中港融合越來越緊密之際,社會產生的張力亦越見嚴重。新一代的年青人不少對大陸有抗拒,教會的中國事工潮亦已褪去,他近年向本港兩大宗派堂會發出的調查驚現一些教會近十年已完全停止服侍國內的現象,雖然現時仍有一班熱心中國事工的前線人員,但未來是否有年青人接班他不表樂觀。

是次講座由從事支援中國教會事工的福音證主協會主辦、由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協辦。協辦機構作東道主,提供了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容啟東校長紀念樓活動室作講座場地,數十人出席,當中有不少關心中國教會事工的士諸如浸大宗哲系助理教授郭偉聯。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