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繼華牧師:怎樣算是充滿恩典的教會?

2014 五月 21日, 星期三 8:58

恩典可以說是基督教專用的名詞,因它有很豐富的解答和屬靈的意義。當我們講到恩典,我們就想到神。是神先給我們恩典,神本身就是恩典的源頭。若衪不給我們恩典我們是甚麼都沒有的。但是當一個人領受恩典,神願意他把恩典活出來。馬其頓教會就是將恩典活出來的教會。哥林多後書8:1節,保羅說「弟兄們,我把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告訴你們」,其實馬其頓是當時的一個省,在她境內有很多教會,包括腓立比,帖撒羅尼迦,還有其它的教會。保羅用這些教會的見証來鼓勵當時環境條件還不錯的哥林多教會。

當耶路撒冷教會在艱難中的時候,馬其頓教會顯出了他們是充滿恩典的教會。保羅用這方面來激勵哥林多教會的愛心。基督徒需要明白一個真理:一個只懂得我要我要而不懂得分享的人,其實他的生命是膚淺的,也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的生命可以成為神可以使用的器皿,我們的生命才是有價值的。我想起我曾經買過很不錯的電鑽,但是我卻很少使用它。甚至放在一個地方電池都跑掉,到最後電池也壞掉了。其實這個電鑽的價值是對那些修理或作工程的人使用而顯出它的價值。我們這個生命的器皿要給神使用才能顯出它的價值。馬其頓的教會就是一個充滿恩典的教會,怎麼樣才算是充滿恩典的教會呢?

Like Us on Facebook

在患難與試煉中滿足(林後8:2上)

「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當時馬其頓的歜教會其實自己都在艱難當中。這個背景可以從帖撒羅尼迦前書的第一章看見。在帖前1:6節記載「並且你們在大難之中,蒙了聖靈所賜的喜樂,領受真道,就效法我們,也效法了主。」當保羅建立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時候,他們就是在馬其頓省內其中的一個教會,他們受到當地人的逼害,但仔們仍然歡歡喜喜。我說這就是他們生命的深度。遇見患難與試煉仍然有喜樂的滿足,而且一點也不氣餒。相反的基督徒一遇到問題就發怨言,然後退後冷淡。這証明他們是幼稚的基督徒。連孟子也如此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總意來說,吃苦對一個人的性情與心志都是有益的。

馬其頓的教會就是不怕艱難的教會。並且在艱難中仍然有滿足的快樂。今天有多少的基督徒是這樣的基督徒。我們如何看我們的環境?順利我們就高興,不順利我們就不高興。環境好我們就甚麼都能謝神,環境不好我們就發怨言,甚至向神發怨言,向教會發怨言,向別人發怨言。這種反應,連不信的人也會這樣。請問你比不信的人又好多少?

一個基督徒他能付出,是因為他的生命豐富,在艱難中他仍有滿足的快樂。也许今天有不少的基督徒,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而努力,當夢想達到了,他認為這就是我的滿足。但我請問,你的夢想達不到呢?你還感謝神嗎?

在教會裡面我看見太多這種基督徒。他本身是有目的的。他只是想達成自己的目的。所以有自稱為基督徒的,他來教會是有某種目的的。有些人只希望找個對象,有些人希望結交多一些人,將來對他的事業有幫助,或者還有其他的動機。通常這一類的人,當他的目的達到了,找到對象了,或者目的已達,人也不見了。神要我們作的不是一個生命膚淺的基督徒。一個充滿恩典的教會能夠在患難與試煉中有滿足。

超過自己力量的獻上(林後8:2下-3)

「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的捐助」,為甚麼我們說馬其頓的眾教會是充滿恩典的教會。因他們超過自己力量的獻上,十三世紀的聖法蘭西斯,他就是一個一生獻上的人。他的獻上就是超過力量的獻上。他有一首禱告詞就是「讓我愛而不受感戴」“let me love and not be respected”其中有幾句最感人的話「讓我愛而不受感戴,讓我事而不受賞賜。只知傾酒,不知飲酒……倒出生命來使人得幸福……」後來小群的創辦人倪柝生弟兄使這首禱告詞變成可唱的詩歌。

馬其頓的教會「在極窮之間」。「極窮」這個字的原意就是「一無所有的貧苦。」請我們看一下這個對比。下面卻說「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極窮」…「格外」。我們說這種奉獻才是真真實實的奉獻。如同主耶穌稱讚那個窮寡婦,自己不足,卻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入殿的庫裡(可12:42-44)。

我並不求我們的教會好像甚麼都有,不需擔心經費,或者都不必用甚麼力氣,要甚麼有甚麼。我說這樣的教會不一定好,如果我們乃是因甘心樂意,雖然我們都不是富足的,但我們卻是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這才是教會有見証的地方。也许有基督徒會說,信心聖經教會有這麼多事工,又要還希望中心貸款,又要裝修費,怎麼又來宣教認獻。會不會奉獻要求太多,將人都嚇跑了?我要問,被嚇跑的是甚麼人?我為甚麼沒有跑?因為我自己要回應每一樣的奉獻,那我要奉獻這樣,奉獻那樣,我去找一個不要求這麼多的教會去事奉嗎?神喜悅嗎?神究竟喜悅甚麼教會?馬其頓教會在自己這麼多缺乏當中,他們卻更顯出他們奉獻的心志,不單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任何教會只知道為自己守住,既然自己有需要,不要再去為宣教奉獻了,或者福音工作的開支凍結一下吧。這樣的教會你不要期望他會長大。

但願我們對為主摆上看為我們的榮幸。可以說,只要是為主,我就搶先來投上,哥林多後書8:4節保羅說甚麼「再三的求我們,准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份。」從這一節經文,可以看見馬其頓的信徒他們看重的是天上的賞賜而非地上的任何事物。就好像神要建造衪自己的聖殿,有一個人聽見了,他自己很缺乏,只能給一塊磚,他就趕緊地為聖殿預備了一塊磚。他所想的是甚麼?我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這就是當時馬其頓教會的信徒的想法。我要在這奉獻的事上有份。這就是蒙神喜悅的態度。

照神的旨意生活的人(林後8:5)

「並且他們所做的,不但照我們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又歸附了我們。」充滿恩典的教會還有甚麼特色?這群馬其頓的信徒,他們是照神旨意生活的一群人。哥林多後書8:5節,這節經文其實也解釋了,他們為甚麼在患難與試煉中有滿足。而且他們也可以超過自己力量來獻上。因為他們是照神旨意生活的一群人。

在每一個時代中,只要有一小群人肯為神旨意而獻上他一生的人,他們就能使那時代被翻轉過來!十一個使徒在一世紀中,叫那世代中有许多人生命被改變。福音的大能到了非洲,歐洲甚至亞洲。到了二世紀和三世紀,教會歷史中的教父們,因他們堅守純正的信仰,他們雖然生命被殺害卻使到後面的世紀中,许多信仰純正的基督徒能面對羅馬帝國嚴重的逼迫。進入到公元五世紀,雖然西羅馬被蠻族消滅。但是基督信徒的根基已經立定。結果進來的蠻族都採納了基督教信徒,以致後來整個歐洲都基督教化。到了近代,十七世紀中因著有一群為了活在神的旨意中的基督徒,莫拉維亞弟兄會開始了世界宣教的運動,這一些的影響都是因為有基督徒肯照神的旨意生活。

馬其頓的教會能成為充滿恩典的教會,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保羅所說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又歸附了我們』。我先來解釋甚麼是「又歸附了我們?」「歸附」有服從的意思。這一句話並非是說傳道人命令你作甚麼?你就要作甚麼。這裡的意思乃是,因為傳道的人,就是保羅等人,因他們是活在神的帶領與過神喜悅的生活中,故此歸附了我們就是指他們也願意歸入這樣的屬靈生活中,所以他們也願順服傳道的人的教訓與帶領。我們都明白甚麼叫做「物以類聚」。同樣屬靈的東西就會相吸相引。水銀在一起就會結為一。好的水果與爛的就是有分別。當爛的水果在一個地方,它旁邊的水果也跟著瘸糷。

美國真的有一些教會就是烏煙瘴氣。這教會的傳道人也是烏煙瘴氣。出來的信息就是沒有甚麼真理與聖潔的立場。如果今天教會願意照神的旨意來作事,傳道的人也持守在神旨意的帶領當中。若有基督徒不肯同心,甚至與你相離,這沒有甚麼值得驚訝的。神一直都在尋找合衪旨意的人,神所要的就是願意委身在衪旨意中的人。

馬其頓教會是「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教會有沒有好的見証,是因為教會中的信徒是否把自己獻給主,一切照神的旨意。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基礎。

最後保羅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們。林後8:7「你們既然在信心、口才、知識、熱心,和待我們的愛心上,都格外顯出滿足來,就當在這慈惠的事上也格外顯出滿足來。」這一節經文其實是保羅對哥林多信徒的提醒。哥林多教會有豐富的資源,他們本身有很多的才幹,正如口才,知識。而且他們也誇口作了不少好事正如熱心待過使徒保羅與同工們。不要單為這些來誇口。問題是他們有沒有這種恩典生命的流露,而且是自然的流露。就是願意時時與人分享所得的恩典。不是熱一下子就沒有了,也不是叫人看見自己有作,是生命中的熱誠。「生命的意義乃是在於使別人得福!」

(作者郝繼華牧師為信心聖經神學院院長、紐約信心聖經教會主任牧師)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