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許多傳統的活動已漸漸被網絡取締。甚至網絡教會(cyber church)也開始流行。根據巴納(Barner Group)最新一項調查,在600名調查的牧師中,超過80%接受在網上可以尋求信仰或宗教體驗,並且大都贊同將教會資金投放在網絡發展上是一項值得的投資。
三年前,葛培理佈道協會Billy Graham Evangelistic Association (BGEA)辭退了百分之十的員工,將焦點轉向網上福音工作。根據今日基督教雜誌(Christianity Today)的報導,在2014年,葛培理佈道協會的福音訊息,在全球可以分享給9千5百萬人。單透過協會網站傳遞可達到7千5百萬人,只有18萬人是親身出席佈道會的。而在1千6百萬人決志信耶穌當中,超過1千5百萬人是通過網上點擊而決志的。另一個組織,全球外展媒體(Global Outreach Media)報告指出,在2014年便有超過3千萬人透過他們網上接觸而歸信基督。從上述的數據看來,在福音事工上,網絡所發揮的效果,似乎真的事半功倍。
全球外展媒體的市場總監米雪戴芝((Michelle Diedrich) 表示,網上傳福音的好處在於容易追蹤記錄。她認為點擊一個鍵盤與在佈道會中擧手決志,其實分別不大。
Like Us on Facebook
眾所周知,互聯網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即使在一些宗教受管制的國家如中國,也不難在網上接觸福音訊息。此外,運用在網上的資金相對上比個人或大型佈道會更為化算。根據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Study of Global Christianity)的報告,美國每一名從決志到受浸者,其間所動用的人力物力資源達1千5百萬。而網上每一個曝光的福音訊息,只需5美仙。再者,網上決志,簡單明快。通常只供兩個選擇:"我已作出禱告決志" 或 "仍有疑問,尚未決定"。
然而,亦有教會人士質疑,信仰是一個恆常轉化的過程,只靠單一的網上按扭,是否能確認他們認識救恩的真理呢?從全球外展媒體的統計,瀏覽他們網站福音訊息的時間,平均為7分鐘。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一位教授 李察皮士(Richard Peace)則認為一個人只花7分鐘時間去決定自己的信仰,並不足夠,恐怕訊息會太簡化而離開聖經基礎。有人認為,網絡應用較適合傳遞信息和教育。始終,信仰是群體交流的過程,需要學習的榜樣;而不是一次過的決志點擊。
事實上,大家都認同最理想的模式,是通過網絡傳遞福音訊息後,再聯絡當地教會跟進栽培。可是,在葛培理網上福音事工去年所接觸的7千5百萬人中,只有23萬願意留下聯絡資料。或許互聯網的吸引在於能夠隱藏個人真正的身份,即使許多人願意在網上訴說心事、悔改決志,但要把這群人帶到現實,踏進教會,也將會是艱巨的挑戰。
無論怎樣,網絡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如何有效運用發展成為天國的工場,將是教會未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