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就人工受孕立法諮詢 天主教團體憂人尊嚴遭侵犯

2018 一月 22日, 星期一 21:16

澳門天主教區袁偉明神父:醫學輔助生殖相關技術等同另一層次人口買賣。(圖:網絡圖片)
澳門天主教區袁偉明神父:醫學輔助生殖相關技術等同另一層次人口買賣。(圖:網絡圖片)

天主教媒體「天亞社」報導,澳門當局就《醫學輔助生殖技術》進行立法諮詢已於1月12日屆滿。澳門教區婚姻家庭與生命委員會(婚委會)就諮詢向相關政府部門遞交1,500個簽名和回應文本,鄭重聲明不認同人工受孕的立場,反對人工技術製造生命,使人的尊嚴遭到侵犯。

委員會指出,《醫學輔助生殖技術》草案內容重點只放在醫學技術及法律法規上,疏忽生命的倫理價值,要求必需規範心理輔導介入,及監管如何避免技術被濫用。

強調夫婦藉性愛結合而自然懷孕,這種生育過程在道德上才算完美;人應享有生存的權利及尊嚴,以合約來決定胚胎的生存或過期銷毀,是對人類尊嚴極大的侮辱;文本也對減胎的合法提出質疑,及憂慮對患者的心理創傷。

委員會更強調,「絕對不贊成捐精、捐卵及胚胎捐贈,因為澳門是一個很小的地方,此舉容易為日後社會造成近親結合的亂倫隱患」。而且擔心醫學輔助生殖技術容易引發更多不道德交易,例如非法抽卵或抽精、非法凍卵或凍精、非法賣卵或賣精、非法代性行為,非法代生,甚至將冷凍胚胎作非法研究等。

Like Us on Facebook

委員會指出:「『醫學輔助生殖技術』若成為一門生意,以人工合成的人成為實驗室的產品、商品、貨物,此舉嚴重傷害人類的尊嚴。另外,政府如何規管『醫學輔助生殖技術』在經營手法和可能出現的不實宣傳,以保障不孕患者免於成為商業競爭的犧牲品?」

故此,委員會要求澳門當局制訂相關的規條,要嚴格監管。並要求制定高處罰法則,以收阻嚇作用。

澳門政府於2017年11月29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就《醫學輔助生殖技術》立法,自2017年12月4日至2018年1月12日為期四十日向市民進行諮詢,對此法案可能衍生的倫理道德問題,向業界及市民廣納意見。

澳門教區李斌生主教表示,人類生殖科技發展如同「潘多拉匣子」,涉及很多倫理道德問題,需要政府考慮,否則很多問題出現後會失控,對人類生命有很大的影響。

他指出,「我們不是為信仰而故意反對」,而是為愛護生命和維護生命的尊嚴,而教區亦只是把倫理評估展現給所有人看。

澳門天主教周刊《號角》報道,就這次立法諮詢,婚委會於1月4日特別舉行專題討論會講解有關條例的影響。與會者之一的善牧會狄素珊修女引用《天主教教理》指出,天主才是生命的主人,若透過非自然方法「創造生命」,是搶奪天主的權。

狄素珊修女稱教會在人工受孕及相關方法的立場,是「完全不接受」,並引用《生命的禮物》訓令指出,這立場屬天主教信仰中的「道理」,是堅定不移的。

另一名與會者、教區袁偉明神父也指出,醫學輔助生殖技術對人類倫理關係帶來挑戰與困擾,因為相關技術涉及夫婦之外的捐精、捐卵或捐贈胚胎等,最終會引發道德倫理問題,破壞家庭基本應有的自然結構。

他解釋,現時沒有任何措施保障透過醫學輔助生殖所「創造」出來的生命的人權,而且因為法例將規定「捐贈者」身份將永遠獲保密,故孩子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血源父母」的身份。

袁神父說:「我愛這女子,但我不能用金錢買這份感情;同樣,我愛小朋友,亦不能用錢去買一個生命來據為己有。我們反對買賣人口;而醫學輔助生殖相關技術就等同另一層次的人口買賣。這是道德的錯亂,所以我們反對。」

婚委會主任鄭桂好在研討會中回應時強調,完全明白難孕或不孕夫婦的痛苦,但事實上社會有不少個案透過「自然家庭計劃」成功自然懷孕;透過改善生活習慣及作息,讓身體回復正常的狀況可自然生育,毋須承受由人工受孕而衍生的多種社會問題。

婚委會在各堂區以守護「人性的尊嚴、生命的價值及維護社會倫理道德」收集了1,500個教友簽名,連同回應文本於1月12日有關立法的諮詢期結束前,遞交衛生局。

衛生局共收到102份意見,並將會在九十天內於衛生局網頁發佈總結報告。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