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書業靠「喪班族」苦撐 閱讀抗信仰「膚淺化」

2018 七月 19日, 星期四 2:12

2018香港書展「基督教坊」開幕,嘉賓:蕭壽華牧師(左)與周曉暉牧師(右)。(圖:「基督教坊」臉書)
2018香港書展「基督教坊」開幕,嘉賓:蕭壽華牧師(左)與周曉暉牧師(右)。(圖:「基督教坊」臉書)

台灣閱讀風氣盛行一時,去年有出版商調查發現台灣民眾閱讀碎片化、社群媒體資訊作為閱讀行為,書市更靠「喪班族」(來撐業績,有牧者呼籲信徒深化閱讀抗衡信仰「膚淺化」;在香港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亦是信徒藉閱讀靈命補給的好時機。

閱讀習慣碎片化 「喪班族」撐書市

台灣出版商誠品與遠見在回顧去年的暢銷書榜,其書籍多為生活、自我成長、心靈等類別,而讀者為壓力沉重的「喪班族」,即外表光鮮的上班一族,他們背後卻充滿對社會、新聞、職場、健康等負面情緒,要透過閱讀一些「提供生活解答」、「追求自我成長」等書籍舒壓,因而有指現今的書市竟要靠這「一族」來支撐。

去年有市場研究機構為了解台灣民眾閱讀習慣進行調查,從收回的2千多份問卷分析發現,六成受訪者平均每天花不到1小時閱讀書籍,七成人每次閱讀不超過1小時,超過一半的人不會讀完整本書,數位閱讀取代紙本的人佔六成多。報告總結指,現代人閱讀習慣碎片化,每次閱讀時間不會多於1小時,閱讀量增加但大幅移往數位內容,及只會快速閱讀不會讀完整本書。

Like Us on Facebook

深化閱讀抗衡信仰「膚淺化」

至於基督徒,有牧者認為閱讀是不可或缺的,並且透過閱讀增加信仰深度。台北中會重新教會牧師黃春生在「信望愛網站」發文指,台灣的學生大多期待畢業,原因是「終於可以不用再讀書」。至於基督徒的閱讀態度,黃春生認為沒有深化的閱讀將會使信仰「膚淺化」。他鼓勵信徒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因為隨著閱讀信仰的認知都會增加廣度與深度。

他建議信徒不單只讀暢銷書,還要讀「老書」,因「老書」都是「好書」,即是經過時間粹煉而成的「名著」或「經典」,承載了當時代精神的文化。

或許有認為閱讀時間不足,未必能讀完整本書。黃春生表示, 閱讀書評也不失是好方法。只要找到好的書評網站或閱讀雜誌和書籍的摘要,可以彌補我們閱讀不足的遺憾,在美國一些專業基督教書房會邀專欄作家寫書評,他在「部落客」也會分享這些書評或閱讀心得。

至於閱讀暢銷書,有些人會認為該類書只是一些深度不足的消閒書。黃春生指,暢銷書包括文學與非文學類,透過閱讀這些書了解時下最熱門的話題,是與人對話和分享的媒介。他亦指,這些書不一定需要購買只要到圖書館或向人借閱便可。他習慣固定一段時間去逛書店,翻閱書介、序言,甚至快速瀏覽一番。同樣,閱讀報紙也可以達到其效果,黃春生引用英國司布真牧師(C.H. Spurgeon)所寫的一篇文章:「我的驚心小書 (My little shilling book)聖經與報紙」。「一手聖經、一手報紙」提醒我們「信仰與生活」是必需連結的。

黃春生另指,多閱讀小說有助信徒將深奧的神學概念以顯淺的方式傳達,耶穌的講道大多都取材自生活,以簡潔易懂的比喻傳講天國深奧的真理。基督徒文學家本仁約翰的著名小說《天路歷程》都刻畫出人性的軟弱、罪惡,甚至引導人明白救贖與盼望之所在。

總而言之,黃春生鼓勵信徒建立廣泛的閱讀習慣,以拓展信仰的視域,大量的閱讀更能幫助我們與《聖經》之間建立深度的對話。

香港書展開鑼 基督教機構辦「閱讀馬拉松」

在香港亦有恆常的大型的活動推動閱讀。

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於本月18至24日於會議展覽中心展開,「基督教坊」今年以「閱讀馬拉松」為主題,口號是「鼓勵閱讀‧擁抱文字‧支持深耕」。

大會推出「30秒說書馬拉松」於每天特定的時段不同的出版社和機構負責或邀請嘉賓30秒介紹一本書,令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讀者透過速讀方式對這些作品有初步了解。書展鼓勵信徒參與閱讀行列,同時亦是以閱讀抗衡信仰「膚淺化」的好時機。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