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裝置品述說以色列12支派故事

2019 十一月 6日, 星期三 17:07

12幅圓形畫作象徵12支派的獨特性。(圖: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臉書)
12幅圓形畫作象徵12支派的獨特性。(圖: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臉書)

26屆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2019 ART TAIPEI)於10月18至21日在世貿中心展演一館舉行,今年主題為「光之再現」;其中有以色列視覺藝術家展出以色列裝置藝術品,透視古以色列12支派的民族特質。

視覺藝術作品呈現12支派獨特性

該次展出的以色列裝置藝術品由10歲從南非回歸以色列的視覺藝術家貝弗利·巴爾卡特(Beverly Barkat)創作,名為「After the Tribes」的展品包括實物及畫作。計有由不同顏色的貝殼、層狀岩石、半寶石、沙子、石頭等製成的,抽象地表達12支派的獨特性與合一團結的整體性。

另有4米高的金屬框架,按胸牌次序分12格定位並在方型框架中放置12幅圓形畫作。貝弗利解讀畫作表示,12幅畫從最上一行自左至右依序代表亞設、但、猶大、流便、約瑟、拿弗他利、以薩迦、西緬、便雅憫、迦得、西布倫及利未等12支派,各呈現不同意義。

Like Us on Facebook

她舉例指,左上角的亞設支派,胸牌上的寶石是藍晶,所住之地從迦密山到利塔尼河地區,以種植橄欖樹為生,因此她以深綠色呈現橄欖樹的特點,反面卻透出深褐色三個橫切面的圓,像是剖析橄欖樹內部對光與成長的嚮往與期待。

至於舊約《聖經》著名人物約瑟所穿的彩衣,貝弗利說,是以縞瑪瑙的深色加上彩色來表達,由於約瑟因其哥哥嫉妒將他賣去埃及,貝弗利用上其他各支派的材料加入去。

藝術品映照內心世界

「After the Tribes」乃視覺藝術家貝弗利·巴爾卡特(Beverly Barkat)於2018年完成的創作,曾在羅馬邦孔帕尼·盧多維西裝飾藝術博物館(Boncompagni Ludovisi)美術館展出。靈感源於以色列12支派與聖經申命記15章16節,透過金屬和PVC構築一道鏤空牆面,分割出動線,讓觀者在前後行走時關照空間與個人內在心境。

「After the Tribes」在羅馬、日本等博物館展出時,在海邊的風向,陽光映照的綠地或展場光線反映下使作品呈現不同的動感。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