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神講座 盧德賢博士:靜觀並非放空 

2022 六月 1日, 星期三 17:32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中國神學研究院萬崇仁教牧學講座舉辦輔導與牧養的反思,客座教授盧德賢博士指出,西方心理學靜觀跟坊間的定義「放空」不同,是留意有的經驗不再跟這些經驗糾纏,並介紹靜觀練習的元素。

盧德賢指出,70年代靜觀應用在心理學,第一波行為治療;第二波認知行為治療,改變人負面思想,改變心靈狀態;第三波將靜觀元素放入認知行為治療。

第三波的認知行為治療法包括:接納和承諾療法、辯證行為療法、靜觀認知療法,不但著重受助者的行為改變,也同時重視對病人的全然接納,回應第一波、第二波的缺乏,接納病人改變不到的狀態,既強調改變行為亦對當事人全然接納。

西方心理學靜觀練習

靜觀的操作定義是「有意識地留心當下此時此刻,不加批評地以特定方法的覺察」,跟坊間的定義「放空」不同,而是留意有的經驗不再跟這些經驗糾纏。

西方心理學的靜觀與佛學八正道安靜的操練不完全一樣,西方心理學靜觀重要元素及引伸的態度,計有:察覺專注此時此刻、不批判、忍耐、初心、信任、不強求、接受、放手不執著等。

Like Us on Facebook

盧德賢介紹坊間心理學靜觀練習三元素:「不好奇、不批判的態度」,葡提乾的練習,吃一粒提子乾聆聽提子乾的聲音,用從來未接觸過的目光,經驗習以為常的事物,有意識地察覺當下的感受或反應,用好奇的態度和新的目光去經歷習以為常的事情,不批判的態度去回應培養初心,不批判意思是用開放的心去嘗試。

「專注力的自我調節能力」,練習靜觀很多時候注意力分散,不用刻意批判自己,重新專注自己此時此刻的思想和感受,逐步培養對身體的感覺想法、情緒和感受,培養出接納與開放的態度,提升專注力的靈活性,並且提供多些空間去作更適切的回應。

「培養感恩善良和慈愛的心」,很多靜觀的課程提升學員向人表達感恩慈愛的情懷,培養對自己別人和世界的關愛。

基督徒對靜觀態度的回應

靜觀不是佛學或禪修獨有,不少宗教和文化傳統都有提出類似靜觀的靈性活動,靜觀為神的普遍恩典,至於靜觀對基督教靈性培育的啟發,反思基督徒應該如何處理靜觀與基督教靈性培育的差異和相同。

基督徒的回應態度,不是全然接納也不是全然批判,並且思考上帝會否用基督教以外的元素帶給人類美善。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