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周日(2月4日)是德國信義宗牧師、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118年誕辰紀念,他參與抵抗納粹最終被處決,平生主張教會是文化、道德的守護者,擁抱和平非暴力,給香港教會帶來啟示。
潘霍華:教會應忠於原則,抵制壓力與誘惑
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為德國信義宗牧師和神學家,1906年2月4日出生於德意志帝國布雷斯勞。他參與德國反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運動,並因同伴計劃刺殺希特拉失敗而在1943年3月被捕。潘霍華在希特拉自殺前21天被絞刑處決。
他於1927年在柏林大學完成論文《聖徒相通》,並於1931年被任命為路德會牧師。在1933年,他發表演說《教會與民族世界》和講義集《基督論》。1938年,他最後一次參加普世會議,同年9月傳道人訓練學院被迫關閉,潘霍華發表著名的《團契生活》一書。
在1943年,訂婚後被捕入獄,獄中完成了《反抗與投降》,獄中的信札、禱文、詩歌及雜感被集結成《獄中書簡》。最終於1945年4月9日被秘密處以絞刑,享年39歲;希特拉則在同年4月30日自殺身亡。
Like Us on Facebook
潘霍華是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的反對者,也是反納粹新教教派認信教會的關鍵人物,並撰寫了著名的神學著作《追隨基督》(The Cost of Discipleship)。他認為教會不應為了與納粹政權保持一致而妥協其原則和教義。相反,他提倡忠誠、積極的門徒訓練,抵制世界的壓力和誘惑。
教會是文化、道德的守護者
他對希特拉暴政採取的抗衡手法多樣化。潘霍華對政教關係的觀點,將抵抗言論和行動分開不同時期。最早期是希特拉於1933年4月7日頒佈《公務改革法》下令所有非亞利安血統的公務員離職或退休,潘霍華認為是歧視,於同年4月初發表演說,題為「教會面對猶太人問題」指出,教會不能直接參與、捍衛政府,肯定國家是神設立維護社會的秩序,教會有責任令國家醒覺,因此教會作為文化、道德的守護者,有兩個角度來看教會及國家。
基督與和平:軍事政治不能確保實現和平
潘霍華也有「和理非」的一面,表現出和平的信念。他在1932年12月發表「基督與和平」演說中分享三觀點。首先,他挑戰教會要認真面對耶穌在登山寶訓中關於和平的命令,並呼籲耶穌的跟隨者成為和平的見證者。其次,他強調門徒不應該依賴個人的善惡知識,而應該全心全意地遵守耶穌基督的吩咐,指出軍事或政治方法不能確保實現和平。最後,他提到主耶穌明確吩咐門徒不可殺人,並要他們愛他們的敵人。
潘霍華在《追隨基督》一書亦指出,跟隨基督的人要服從基督的吩咐,宣揚和平非暴力的福音。潘霍華認為,上帝的國帶來和平、以善勝惡,消除惡是通過不去抵抗、克服打壓是透過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