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次分享中,有牧者和學者揭示了北美華人教會在社會議題上的沉默現象,以及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同時他們也指出,開始有一些年輕的神學生和牧師開始在公共事務上發言,雖然這種聲音仍然不足。他們呼籲华人教會和信徒在社會議題上学习黑人教会、積極和勇敢地表達立場。
陳佐人牧師的觀察
陳佐人牧師在分享中首先指出北美華人教會在社會和政治議題上的態度,特別強調了近年來教會對這些議題的"沉默"傾向。他指出,儘管早期的一些著名牧者如王永信牧師和唐崇榮牧師曾敢於公開表明政治立場,並對社會不公提出批評,但這種傳統似乎沒有延續到新一代的教會領袖。
陳牧師回顧了王永信牧師和唐崇榮牧師的例子。王永信牧師明確支持保守價值觀,反對墮胎,並嚴厲批評中國大陸對教會的壓制,他們的勇敢發聲不僅在宗教界內引起廣泛關注,也在社會上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陳牧師指出,隨著王永信這樣老一輩牧者的離世,新一代牧者在面對類似問題時顯得更加謹慎,甚至選擇沉默。
陳牧師分享了他在教會中的經歷,揭示了這一沉默現象的具體表現。他提到自己曾在教會講道時談到選舉和公民責任,結果發現舉手的人少之又少,只有三分之一的教會成員表明他們擁有投票權。陳牧師認為,這種情況反映了北美華人教會在政治參與上的不足,也顯示出許多信徒對社會責任缺乏足夠的覺悟和行動。
Like Us on Facebook
進一步分析,陳牧師指出,許多北美華人教會的領導層在選舉前後常常發表一些"中立"言論,聲稱教會不應偏向任何政治立場,而只關注天國/福音事工。陳牧師認為,這些言論表面上看似中立,實際上是對社會現實的逃避。他強調,教會和信徒在面對墮胎、同性婚姻等道德和社會議題時,應當積極表達基督教的立場,而不是選擇沉默。
陳牧師還講述了一些具體案例,揭示了教會內部對政治和社會議題的不同態度。他提到自己曾推薦的一些長老、牧師,現在卻因為觀點不同而排斥他。這種現象在他看來,是一種令人困惑和無奈的改變,也反映出教會在面對社會議題時的內部分歧和矛盾。
通過這些例子,陳牧師表達了他對北美華人教會未來發展的擔憂。他認為,教會的沉默不僅影響了信徒在社會上的責任感,也削弱了教會在社會正義和道德事務上的影響力。陳牧師呼籲,作為教會的領導者,應當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責任,積極參與並發聲,為社會公義和道德責任作出貢獻。
楊鳳崗教授的分析
楊鳳崗教授則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北美華人教會的政治態度。他回顧了自己在1990年代對北美華人教會的研究,指出當時的教會主要由來自臺灣和香港的成員組成,大陸背景的信徒相對較少。在那段時期,華人教會普遍不參與政治,保持"非政治化"(apolitical)的態度。
近年來,隨著更多大陸背景的基督徒加入教會,這種情況有所變化。這些信徒對政治事務的關心度相對較高,但也出現了分化。一些信徒更認同中國大陸政府的立場,而另一些則傾向於支持臺灣的觀點。儘管如此,許多信徒在涉及美國政治時仍顯得猶豫,不知道如何參與,有時甚至以"上帝掌管一切"為藉口逃避政治責任。
楊教授提到,近年來一些年輕的神學生和牧師開始在公共事務上發聲,他對此表示肯定,認為只要參與公共討論,無論觀點如何,都值得鼓勵。他指出,教會內應有多元化的聲音,包括自由派、保守派和中間派,這才是健康的教會生態。
他特別強調,教會應向美國黑人教會學習,尤其是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牧師。馬丁·路德·金牧師不僅對社會不公和種族不平等充滿不滿,而且採取了積極行動,帶領信徒進行非暴力抗命,為社會公正而奮鬥。這種行動不僅在當時極具影響力,也為後來的社會改革樹立了榜樣。
楊教授還提到另一位重要的黑人領袖傑西·傑克遜(Jesse Jackson),他曾多次參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黨內初選。儘管人們可能不完全認同傑克遜的觀點,但他在公共事務中的積極參與和行動力值得華人教會學習和借鑒。
楊教授指出,一些批評保守派公共神學立場的自由派人士,應當更多地行動起來,投入到社會抗爭中,而不是只在內部爭論。他呼籲這些人士勇敢面對不公,積極發聲,採取行動,致力於改善社會中的種族、階級和民族不平等現象。他強調,教會和信徒不能只在內部爭論,而應當勇敢地參與到更廣泛的社會改革中去。
在參與社會議題上 黑人教會可以成為榜樣
陳佐人牧師對北美華人教會在社會和政治議題上的沉默現象令人擔憂。這種沉默不僅限制了教會在社會中的影響力,也削弱了信徒在公共事務中的參與感和責任感。
楊教授則進一步指出,一些自稱自由派的信徒往往只在內部爭論,而不願面對更廣泛的社會問題和不公。他呼籲這些信徒學習美國黑人教會的榜樣,勇敢地站出來,為社會公正和平等而奮鬥。他強調,教會和信徒不能只在內部爭論,而應當積極參與社會改革,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