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2004香港教會普查」

胡志偉牧師 (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2005 一月 28日, 星期五 20:01

 「200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公佈後,筆者看為是香港教會「審慎樂觀」的健康面貌。

  不少教會人士關注「2004香港教會普查」結果,最顯著的問題,莫過於「教會聚會人數增加了,或減少了?」上次「1999香港教會普查」反映本港信徒「出走」現象,崇拜平均出席人數只有175,571人,較1994年崇拜平均出席人數,少了18,929人。當有關數據發表後,敲響了本港教會的警號!回歸後的本港教會,原來正處於轉折期,教會領袖要急於為堂會發展謀求出路。

  「2004香港教會普查」結果顯示,雖然全港堂會數目只輕微增長52間,至1,181間,但崇拜人數卻顯著增長至216,739人,平均每年增長率是4.3 %,這是令人振奮的數據!對比1999年普查,這五年來多了41,168人參加不同堂會的崇拜,反映本港教會正朝向健康發展。

 從數據反映,更多堂會注重崇拜的改善,在堂會空間的拓展、針對某些年齡群體的崇拜、加增週間崇拜次數及有關崇拜方面的訓練等,這一切的成果反映在崇拜人數的上升。在各類崇拜中,青少年崇拜由1999年的138堂次增加至2004年的308堂次,人數亦由1999年的3,564人迅速增長至11,599人,增幅達兩倍以上。當更多堂會正視信徒出走現象,特別是青少年,而重整青少年事工、增設青少年崇拜、強化青少年牧養等,構成教會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Like Us on Facebook

 另一可喜的現象是本港教會的佈道策略,以關係佈道為主 (84.9 %),而近數年本港經歷 SARS、經濟不景與社會不安,正是關係佈道的契機。近數年,本港減少了大型佈道會;說不定,對堂會佈道策略是一件好事。筆者一直堅持「堂會為本」的事工取向,才是香港教會朝向健康成長之路!

  當本港教會在人數方面有所上升,筆者認為教會領袖不能簡化地歸巧顙u成效」的論述。教會人數增長,不是因為有做青少年事工、或堂會採用了小組模式、或本港屬靈氣候改變了等。單一論述的危險,就是以偏盖全,認為每間堂會皆可依循某套方程式,就能保証增長。「自然教會發展」與「目標導向教會」,皆指出健康成長的堂會至少在五方面 (或 NCD八樣質素) 有均衡的成長。因此,筆者認為教會增長,不是單一因素,而是有多元的「組合因素」構成

  除了堂會內部人數增多,另一項值得留意的是教會「使命」意識與實踐的強化,數據反映有60.6 %堂會常設差傳 (或宣教) 事工,而18.1 %堂會以多於10 % 堂會經費支持對外事工,亦有28.9 % 堂會差派同工往外地事奉。當更多堂會以「外向為主」(outward-focused),不是往內望,乃是走出去,更能見證教會不是為著本身而存在。同樣,本港教會在社關參與和承擔社會服務,也有所增多,反映出教會對整全福音使命的理解和行動。

  當然,教會發展仍有兩大隱憂:聖經教導不足和教牧轉換工場,前者反映在堂會參與主日學或聖經教導的信徒只有30.8 % (99年為32.8 %),而後者是仍有三成教牧在同一工場尚未能「留守」(staying power)超過兩年。這兩方面的不足,可能意味著教會多了宗教消費者,卻少了委身「明道者」。此兩方面,我們在未來日子會繼續探討。

 「2004香港教會普查」結果面世,期盼引發更多教會人士就有關數據,有更廣泛和深入的研討。

(轉載自“教會更新”的每週評論)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