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巨匠巴金逝世 著作激起道德良知的反思

2005 十月 19日, 星期三 13:34

被譽爲「20世紀中國的良心」的一代文學巨匠巴金因患惡性間皮細胞瘤於前天晚上﹙10月17日﹚7時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他的逝世使中國文學與思想界重新反思道德良知的問題。

巴金一生歷經軍閥戰亂、國民黨執政、共産黨當權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等貫穿中國歷史的數個歷史階段。他的作品象徵著20世紀中國知識份子尋求真理的曲折道路。

在早期創造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巴金以自我經歷爲題材描述了封建家庭制度對青年的戕害,反映了青年探索人生價值、追求理想和信仰過程中的抗爭與痛苦。這些作品鼓舞了當時的青年從不公正和不合理的秩序中解放的勇氣,爲他贏得了文學聲譽。

巴金最終得到「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代表」、「20世紀中國的良心」這些稱譽是因爲他在後期作品五卷《隨想錄》中對文化大革命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性的醜陋與罪惡進行的深刻的自我懺悔和道德反思。書中巴金一再提到他在「文革」初期被迫不停地寫交代的經歷。這種經歷對於視真誠、勇敢正義、互助、自我犧牲等爲道德標準的巴金來說是一種人格的扭曲和心靈極大的折磨。人民網有文章指出:「决定寫《隨想錄》,是巴金道德人格的復甦。」

巴金在書中深深反思並且懺悔了當年因軟弱做出違反良知的行爲,他指出:「人只有說真話,才能够認真地活下去。」一個人、一個國家如果陷入了謊言的氣氛中,其前途將是一片黑暗。這種「說真話」與自我拷問的勇氣影響了當時不良風氣瀰漫的中國文學界與思想界。

Like Us on Facebook

同是20世紀著名劇作家的曹禺先生曾在10年前稱讚巴金說「你是光,你是熱,你是二十世紀的良心。」

巴金的逝世使中國文學界與萬千讀者重新反思道德良知以及知識分子的歷史職責等問題。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教授陳曉明說:「《隨想錄》倡導了一種說真話的精神,這在當代非常可貴。但我想說的是,我們對他的這種反思,也應該進行再反思,這樣才是對他保持著發自內心的尊敬。」

據路透社,巴金原來是一個筆名,他本名李芾甘。「巴金」這名字原是由Bakunin的第一個音與Kropotkin的尾音拼成,取於俄羅斯無政府主義者巴牲蝏P克羅波特金的名字,可見巴金對博愛與解放的追求。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