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十年下的七一祈禱會及遊行》新聞稿

2007 六月 25日, 星期一 11:49

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基督徒學生運動、基督徒學會、婦女基督徒協會、基督徒關懷香港學會、中華基督教會深愛堂社關團契聯署新聞稿《回歸十年下的七一祈禱會及遊行》全文:

九七年七月,香港基督徒群體以「我們憂慮,但我們堅信」為題,舉辦首次的回歸祈禱會,表達基督徒與香港市民共同面對及承擔香港回歸後的社會發展。十年以來,香港的政制及民生的發展仍然未如理想,在零七年的七一當下,我們表達對社會以下的關注:

停滯不前的政制發展

九七年回歸以來,十年裡香港的政治制度只有寸進,雙普選仍遙遙無期。從特區第一屆立法會選舉已顯示出一個被扭曲及不公平不民主的選舉。特區成立十周年,董去曾來,依舊是八百人小圈子選舉的遊戲,與普羅大眾無關。我們具備民主國家的條件,卻沒有民主政制的參與,作為基督徒爭取公義民主政制是我們的權利。

充斥著歧視和不安的香港社會

中聯辦主任高祀仁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表示,香港經濟目前處於20年來的最好水平。對此番評論,我們實在不敢認同,反而這十年來,香港政府最成的政績,就是分化社會各階層。

基督徒關心的不單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經濟發展否能惠及各個社會階層,社會財富分配是否平均?香港在這二十年來,亦是貧富最不均衡的時候。回歸十年來,亦是社會出現最多分化的時候。經濟發展弱肉強食的情況,不但令低下階層市民生活毫無保障,更在政府不願撥出資源照顧基層之下,造成窮人鬥窮人的情況。

Like Us on Facebook

在政制發展上,曾特首提出的親疏有別,亦正正突出的顯示在選舉制度上,八百人的小圈子選舉只是側重於既得利益者,一般小市民根本無法沾上邊,由特區政府選舉制度就可知道,港府政策是傾向富商財團,而小市民的權益從來沒有被關心過。天主教會認為,政府是為服務公益(Common Good)而存在,但現時政府變成為為少撮人的利益而服務。

政府最突出的政績,最不能不提的是,成地將打擊弱勢社群合理化,一方面不斷透過形形式式的措施以削減綜援,令貧窮人士生活得毫無尊嚴,另一方面在福利、房屋、醫療政策措施上,不但不承擔照顧基層的責任,更歧視新移民,令新來港人士無法融入社會。具體表現在居港權問題上,和最近內地孕婦新收費的處理上,實在令人無法接受。建立和諧社會是曾蔭權上台後推出的口號,可惜只見口號,具體表現出來的是活生生的歧視,徹底的剝削。

請重視工作的人,而不是人的工作

回歸十年,香港經濟重新起飛,但基層工人的生活狀況從沒因此而改善。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情況尤見嚴重,堅尼系數由1996年的0.518,2001年的0.525,增加至2006年的0.533。

天主教會一向關心社會上最弱勢的群體的生活及尊嚴。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於這十年特別關注基層工友的工資及工時問題,特別強調工人於工作所得到的工資水平,必須要能養活家人,讓家庭成員過著具尊嚴及安穩的生活,當中政府的角色責無旁貸。因此,天主教勞委發起<家庭工資倡議運動>,倡議政府立法制訂照顧到家庭的最低工資制度,要求工資水平能應付基本生活需要,並且有保障及發展的機會,反對政府現正推出的<工資保障運動>。此外,天主教勞委於過去亦特別關注被民間忽略的非法勞工工傷問題,期望政府重視工作的人,而不是人的工作。

三司十二局將出台,據聞<勞工>將會跟<社會福利>合併成一局。天主教勞委一直關注勞工問題的政策。勞工政策的制訂需要一個不偏不倚的政策局統籌,我們一直推動政府成立獨立的勞工局。這十年來,勞工問題曾跟人力、經濟、社會福利合併,我們看不到政府有一全面的就業及勞工政策,大大漠視了全港三百三十四萬打工仔女的勞工問題。我們要求政府正視公義制訂勞工政策的必要性。

貧窮性別化

香港婦女面對貧窮化問題,貧窮率97年由51萬7千;05年增加24%直到64萬3千。香港有80多萬家庭主婦不受強積金及退休保障的保護。年長婦女貧窮化情況日益嚴重。

全球化經濟下政府奉行大市場、小政府原則,削減綜援,以綜援養懶人輿論,污名化綜援領取人士,當中有6成是單親母親,有部份子女在12歲以上需要強行工作。承受不必要壓力。

在七一的當下,再思誰的回歸

我們亦關心在香港生活的不同種族人士,他們因不同的原因來到香港,並以此地為家,有些已經在此生活了兩三代。根據統計,現時具有香港公民身份的少數族裔人士(包括南亞裔人士)約有60萬,佔全港人口十份一。

香港向來被認為是包容社會、機會之都,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然而在南亞裔人士亦面對不同程度的歧視,特別在教育、就業、服務提供上,我們發現社會對他們的支援不足,大批南亞裔港人長期處於被忽視的情況,徘徊在社會的低層,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權利。種族歧視的立法雖然已在進行,但法例的制定明顯是「豁免太多,保障太少」,根本不能保障他們能平等在港生活。

回歸當下的青年反思

我們是一群香港的基督徒青年。回歸十年對我們來說,是一件連概念也難以搞清楚的事情。我們在學校唸中國歷史時知道,因為在1842年南京條約香港被割讓,因為1984年的中英聯合聲明香港要回歸。我們只知道年份和條約名稱,可是殖民經驗及香港歷史,對我們來說卻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事情。

我們看到一些轉變,年長的師姐師兄說以前六四時會在學校裏遊行紀念,現在學校則每天早會時唱國歌。我們看到天星和皇后碼頭要被拆,聽爭取保留的朋友們講天星小輪加價和英女皇從皇后碼頭抵港的故事,才知道一點的殖民地的片段。我們參加遊學團到外國,遇到外國的青年朋友,當他們問及香港是一個怎樣的地方時,我們會說香港地少人多、維港終年不結冰、購物天堂、海洋公園和迪士尼外,就不懂得講太多。朋友問我們有關香港的歷史,我答我們會讀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但不會讀香港的歷史,香港被英國殖民統治時有什麼港督也說不出來。

對於中國,我們知道的也不多。我們認識唐宋元明清的中國,卻不認識現在的中國。聽新聞報道說人大釋法,我們第一件事要問的是人大是什麼。政府的宣傳片說要心繫家國,要愛中國,但我們對這個國的認識卻很有限。

回歸十年,我們期望能對香港和中國有更立體的認識,並期望教育改革除了讓老師勞累得連跟我們吃雪糕傾心事的時間也沒有的同時,真的能夠透過通識教育的實踐,讓我們更立體地認識香港和中國,對香港的殖民經驗及中國的歷史有更深刻的了解和反省,從而思考香港和中國的未來。

別人的缺乏, 也是我們的缺乏

在回歸十年間,香港人經歷了许许多多重大的變化,然而不同階層的市民從逆境中恢復過來的能耐,以及社會所能提供予不同階層的環境,也直接間接的影響了香港的民生情況。簡單而言是香港社會的上流政策使香港人只能共苦,過後卻未能同甘共享。甚至有些政策卻促使人掩豪}知來共謀剝削小市民和弱勢社群,令他們在缺乏和被忽視的環境中渡過過去的十年,甚至將會更無奈無望地迎接未來更多個十年。在基督信仰中,與弱勢同行一種責無旁貸的態度,因我們相信「別人的缺乏,也是我們的缺乏」,希望以一種無分彼此、普世合一的信念來號召全港基督徒為香港整體禱告,並化為力量積極參與社會之中,共構一個更認同以民/鄰為本的社會及政府。

今年七月一日更是回歸十週年,我們呼籲信徒繼續為香港守望,參加於七一遊行當日二時於維園音樂亭的祈禱會,我們的主題是「民主路上顯公義,鄰舍近人主同行」,我們邀請了香港天主教教區主教陳日君樞機及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李鼎新牧師出席,主領分享訊息及差遣祝福禮,在祈禱中,亦會特別紀念基層勞工、少數族裔及中港家庭,為他們的處境祈禱。祈禱會後,基督徒群體將會與香港市民一起參與七一大遊行,「爭取普選,改善民生」。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