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不信上帝的說法純屬是謬論,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實際上與基督教信仰是相通的;至於形形色色的中國民間宗教所拜的神不過是人手所造的偶像,只有基督信仰才是絕對的真理,而弘揚基督真理乃助中國人的信仰回歸。」
著名哲學家、作家、政論家及思想家梁燕城博士,於上週末在紐約主持公開講座時指出了基督信仰乃是中國人祖先正統信仰的證據確鑿,並透過縝密的研究與求證把旁門左道的各類民間宗教從中國人心中的神聖祭壇請了下來。他的演講生動有趣、且有理有據富有震撼力,使聽眾不能不為之信服。
中國人自古敬畏上帝
很多中國人以為基督教是洋教,但殊不知中國人的祖先是信奉上帝的,就是那《聖經》所記載的那位元創造主、獨一的真神。
梁博士拿出其證據是中國古代經典書籍《十三經》(包括:周易、 尚書、詩經、周禮、 儀禮、 禮記、 春秋左傳、 公羊傳、 榖梁傳、 孝經、 論語、爾雅、 孟子 )裏面多次提及的「上帝」、「上天」與《聖經》所描述的上帝有驚人的相似。
研究中國古文化多年的宣教士利馬竇亦吃驚地發現,《聖經》中的上帝和中國古書的上帝幾乎一致。「上帝」又被中國人祖先稱之為「皇天上帝」、「上天」(俗稱為「老天爺」),祖先認為上帝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和創造者,他又是道德根源、絕對正義的,且審判罪惡。
Like Us on Facebook
不僅如此古代聖人、天子對上帝非常敬虔、忠心事奉他,且定期向他朝拜。北京天壇祈年殿裏面供奉著「皇天上帝」的牌位就是被帝王所拜祭,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帝王有向上帝祭祀的傳統。
梁博士特別指出,「從天壇、經典古籍中找不到燒香、偶像的名字。由此可知,中國人自古信奉上帝,且非常虔誠。」
拜祭祖先和燒香習俗的由來
中國人拜祭祖先的習俗由來已久,那麼為什麼要拜祭祖先呢?這是否就是在拜偶像?對此,他解釋說,中國人之所以拜祭祖先就是因為他們認為人死後就會回到上帝那裏去,因此他們拜上帝時亦同時向祖先拜祭,目的是向祖先表達恩情及懷念之心。「因此拜祭祖先絕非拜偶像。」
中國人作祭祀時候都要燒香的,可古典書籍和天壇並沒有出現「香」,這是為何?梁博士表示,燒香不屬於中國正統文化,祖先向上帝祭祀並不燒香。其實它是十足的外來習俗,早在西晉末年,當胡人進駐中原時亦把印度的燒香習俗引入進來,燒香最初目的是驅鬼並非拜祭上帝。
關於道教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創始人為東漢末年的張道陵。道教和道家完全不同,道教其實源於中國古代各地的巫術和鬼神信仰,而後各地巫俗信仰(如鬼道、方仙道等)再與儒、道、釋、墨、五行、陰陽等諸家學說相結合創造出各地不同的民間信仰體系。
先秦時期神仙思想對道教產生和發展有很大影響。戰國時釵h地區出現了鼓吹長生不老和不死之藥的方士,這成為了道教服食丹藥成仙的思想淵源。
梁博士說,「道教的興旺說明那時的古人已失去對上帝敬虔之心,而秦始皇乃是罪魁禍首。」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狂妄之極竟自稱為皇帝「即皇天上帝的簡稱」,中國統治者獨裁的文化從此開始,人們逐漸背離上帝。
可是人的內心終究離不開信仰,於是人們開始拜偶像,巫術和鬼神信仰興起,道教乃是其集大成者。「因此,那些眾神仙都是人創造的虛假神靈世界。」
真假關公
梁博士又指出,時下很多南方人所拜的關公純屬後人添油加醋的隨意組裝,和歷史上的關公大相徑庭。比如,一般所供奉的關公像中是他手拿長刀、身披盔甲,另一手拿書。
但稍懂古代歷史的人會知曉,長刀武器從宋朝才開始製造、盔甲是源於元朝,至於那本書則是清朝製造。可見現在人們所拜的不過人所造的假關公。
中國民間佛教和釋迦牟尼起初創立的佛教大相徑庭
佛教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然而現今的中國民間佛教已和釋迦牟尼起初創立的佛教大相徑庭,風牛馬不相及。實際上釋迦牟尼是聖人,偉大的思想家,他自稱是人、不是神,而且他不拜神,亦不准信徒拜偶像。
可是他死後就被後人神化,他的教訓亦被曲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現在的佛經並非都出自釋迦牟尼,梁博士解釋說,釋迦牟尼生前並沒有編錄自己的教理,起初的佛經都是經信徒代代口傳並非筆錄,直到他死後五百年才被收集整理成冊。
「經五百年口傳的佛經難免會有失真和偏差,更重要的是一些信徒在口傳過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教訓,從而導致現今的佛經浩瀚入海、內容不一,甚至多處彼此矛盾。可見現今的佛經已不再是釋迦牟尼的教理了。」
民間佛教另一個「創造」就是菩薩。釋迦牟尼並沒有提出「菩薩」,廟裏供奉的菩薩像更是違背釋迦牟尼教理的。篤信佛教的阿育王曾下令剷除一萬八千個雕刻偶像者,因為信仰虔誠的阿育王深知拜偶像是違反佛教宗旨的。
至於中國老百姓廣為信奉的觀音菩薩更是經過後人不斷「改裝」而成。梁博士說,觀音是佛教徒把來自印度的慈悲神和自在神組裝而成的新神,起初的觀音是男子且留著鬍子,後被中國佛教徒改成女子。「可見觀音不過是後人杜撰的產物。而其所謂的菩薩顯靈都是邪靈的工作。」
他又補充說,佛教起初沒有永生、輪回、天堂之說,這都是從後來的信徒抄襲或改裝其他宗教的教理而成,其目的是讓佛教更加與時俱進,適應時代需要,以增加生存力和其他宗教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