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曼哈頓華人浸信會主任敬群牧師
在教會歷史上,著名的神學家之中,奧古斯汀的悔改信主是富於戲劇性的。有一天,他讀到羅馬書十三章十三、十四節記載:「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忌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欲。」藉著這一經文,他就痛改前非,成了基督徒,而且獻身為主,後來成了神學家。可見神的話語有何等奇妙的能力!
今日,要與諸位弟兄姊妹思想雅各書中我所得到的一些教訓,現簡述於後:
(一)信仰的對象。雅各(請參看太十三:55)寫信給分散在各處十二個支派的信徒。他說:「我親愛的弟兄們,不要看錯了。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各看見當時教會的一個危機,在社會環境變遷,形成與信徒不利,或是對立的情況下,信徒的信心就會開始動搖了。
在中國的哲學所謂:「立竿見影」,意即由實體可推想到影子。但是,當時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哲學是:由影兒必可尋見實體。其實中、西這兩種哲學思想都有弊病。以希臘哲學的思維方式,一棵樹在日光照耀下所呈現的影兒有長、有短,方位也隨著日光的角度而移動。
Like Us on Facebook
事實上,實體既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雅各提醒他們,信仰並不是一種哲學。例如,聖經的偉人挪亞、亞伯拉罕、摩西、約書亞、大衛、但以理等,他們所處的時代、人生的境遇、社會的背景以及政治等雖然不同,但他們都知道自己所信的是誰。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他們的信心都不會動搖。結果他們不但沒有被環境所改變,反而神藉著他們創造了新的歷史。
今日,我們應當效法古代的聖賢,注目仰望「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主耶穌的面容上,周圍的變動,就不會影響我們的靈性進步了。
(二)信仰的實踐。雅各書中特別強調信心與行為要並行。他說:「信心若沒有行為是死的。虛浮的人哪,你願意知道,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麼?...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麼,...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各書二:17、20、26)在這三節經文中,他一連串用了三個「死」。這與保羅「因信稱義」的立論似乎有矛盾。
但其實不然,保羅的神學思想認為在神面前稱義是因信而得,並不是靠行律法。相比之下,雅各的神學思想認為有了信心卻任意而行,是虛無的信仰而已。他認為唯有信心的行為,才能產生「道德的溫暖」,所以他也特別強調救濟貧窮。
記得我以前在綠島作宣教士時,見到當時島民的生活疾苦。眼見三、五歲的兒童,好像都赤身走來走去。於是我就呼籲在臺灣的浸信會聯會發動捐贈「舊衣運動」。那一次共捐了三千多件舊衣服等。其中張憲秋夫婦特寄來一條絲棉被。於是我把它送給一位失明的老人。後來,這位老人對我說:「老師、盡燒!」(台語為很暖和之意)至今我仍記得他說話的聲調和神態。每想起這件往事我就會激動得潸然落泪。
我知道他過去冬夜是以麻袋當被避寒。雖然盖在身上很重,但是冬天的冷風會從麻袋的空隙中鑽進去,使他冷得難以入睡。如今,冬夜盖的絲棉被又輕又暖,這被不但溫暖了他的身體,無疑也溫暖了他的心。可見信心與行為並行的教訓是何等的重要。所產生的國效是何等美好!
(三)信徒的責任。教會是一個屬靈的大家庭,屬於教會的每個信徒,大家有共同的責任。雅各深怕他們捨本逐末,於是他說:「我的弟兄們,你們中間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轉。這人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盖许多的罪。」(雅各書五:19、20)
以上經文中,雅各強調「救人靈魂」的重要性。這也是一個信徒對神、對人、對社會,不可忽略的責任。雅各曾在五章四節以嚴厲措辭責備那些富人說:「工人給你們收割莊稼,你們虧欠他們的工錢,這工錢有聲音呼叫,並且那收割之人的冤聲已經入了萬軍之主的耳了。」
一個肯為主在教會作義工的人,教會沒有支付他薪水,那麼,主是否也置之不理呢?恐怕很少人注意工價這一教訓,今特抄錄有關的經文如下:
一,「不可欺壓你的鄰居...雇工人的工價,不可在你那裏過夜留到早晨。」(利十九:13)
二,「要當日給他工價,不可等到日落,因為他窮苦,把心放在工價上,恐怕他因你求告耶和華,罪便歸你了。」(申二十四:15)
三,「萬軍之耶和華說,我必臨近你們施行審判?我必速速作見證,警戒行邪術的、犯姦淫的、起假誓的、虧欠人之工價的,欺壓寡婦孤兒的。」(瑪三:5)
從這三段經文中,我們看見神是非常重視「工價」的,一個忠心為主作工的人,神豈能不付「工價」給他呢?當今時代與雅各時代一樣詭詐多變,若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遵行雅各所勉勵的話,神話語奇妙的能力也必藉著我們見證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