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專訊】複活節即將來到,許多教會紛紛使用各樣策略接觸未信者。突破媒體(Breakthrough Media)主席C. Michael Johnson在網站上提出一些影響複活節佈道事工的要素。
首先,教會需要設定踏實及特定的目標。接著,需要衡量短期的進度。無論是500人的聚會或者是希望為羣眾帶來轉變,籌備委員會起初需要的是目標。
友誼也是成的要素之一。Johnson提醒教會和事工領袖關於市場的目標,最簡單的就是促進溝通以及結交朋友。「尋找朋友,成為對方的朋友,帶領朋友成為神的朋友」,這都是關係到建立神過渡的過程。他建議教會可以朝這方面做出計劃。
此外,教會需要回答未信者「為什麼我需要撥出時間參與」這個問題。人們有屬靈上的需求,教會就需要尋找創意性的方法,告訴他們教會可以如何幫助他們。如果教會希望透過服侍接觸外界,那麼複活節的節目就不應該只專注在「我們(教會)」,而是更多的和初來者有所聯系。
當這些未信者到來參與聚會,基督徒需要使用「夢想」的概念,向他們介紹自己的信仰,邀請他們一起參與神對這個世界的夢想,主要是因為「夢想」涵身份、熱情和心,這些都是可具回應性的信息,可以用來和他們建立長期性的關係。
結合「夢想」和「朋友」的因素,就是「充滿夢想的社羣」, Johnson寫到,「一個由朋友組成的羣體,培育和講解神的夢想,進而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所處的社區帶來轉變」,這是教會最佳的詮釋。
教會在設計佈道活動時,也需要加入一些意想不到的元素。另一個建議就是,教會需要積極地讓別人醒覺教會的存在,使用口傳的方式,宣傳良好的社區經驗,接著嘗試領人歸主。
複活節是一個公開的聚會,許多的未信者在這個節期願意瞭解福音以及耶穌基督的一生。教會應該抓緊這個寶貴的機會,向人談及福音的信息,以及基督信仰的核心—在耶穌基督裏的十字架、複活和救恩。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