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踩进乐坛 音乐人:缺上帝伟大情感

人工智能踩进音乐界 音乐人:编出上帝伟大情感吗?
人工智能踩进音乐界 音乐人:编出上帝伟大情感吗?

人工智能的功能愈来愈强大,涉及的领域范围亦广阔,由需要运算快速的下棋至医疗手术运用、为长者提醒食药讲福音、以女机械人型为宅男作伴,甚至编写新闻、教会讲章等;去年更出现全球第一张由人工智能编曲的专辑,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的恐慌伸展至音乐界。

人工智能取代音乐创作人?

去年8月流行音乐女歌手塔瑞安·绍森(Taryn Southern)发行了全球第一张由人工智能编曲的专辑《我是人工智能》(I AM AI),歌手负责弹出旋律,然后选择自己想要的演奏乐器和节拍,选择音乐风格、乐器组合、速度,连同传达的心情等,然后交由人工智能在旋律中加入配乐,它就能配上乐器和声完成编曲。人工智能取代音乐创作人的日子还有多远?

人工智能编出上帝伟大的情感?

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系、佳音电台音乐部经理佟建隆在其网站发文分析,其实人工智能编曲并不困难,因它具有过千上万的创作所需的大数据,只要从中分析归纳得出一个普遍被接受的音乐结构,例如序奏、主歌、副歌、过门段、结束尾句便能完成。问题在于编出来的歌曲有没有感情?

他以18世纪德国作曲家马特森(Johann Mattheson)提出的"音乐情感说"(Doctrine of The Affections)来表明,音乐能透过约定俗成的一些音型、旋律动机、大小调性、音符之间的距离、拍值、节奏,表达出人的"愉悦"、"悲伤"、"愤怒"、"紧张"等情绪。

音乐除了传递人类情感以外,更能表达赐予人类音乐的上帝的伟大。佟建隆指出,17世纪音乐之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作品都在赞美上帝,他以三次乐段的重复、配器和声部的数量,或三连音的伴奏音型等手法,表示圣父、圣子与圣灵的三位一体神信仰。人工智能编出上帝伟大的情感吗?

佟建隆认为,人工智能只能做到好像工厂生产货品一样,制作音乐其中的一部分,始终创作不到"乐思",即是来自于思想、意志、情感、感官经验乃至于信仰经历,如同具有表达情感功能的语言,透过音符描绘出音乐人的内心世界,再由演奏、演唱者诠释。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无论透过多么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都难以取代的。

佟建隆深信,每一个词曲创作人都有其独特生命故事,纪录一段追求信仰的经历与见证。人工智能呈现出来音乐缺乏对生命的感知和爱的能力,然而生命的感知与爱的能力却是最重要,它将会化成音乐触摸到每一个听众的心灵。

他重申,音乐创作者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情绪感知化做的音乐和诗歌,始终是对上帝发出颂赞与感恩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