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8日起,由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研究中心、宣教中心等舉辦的2007馬禮遜來華兩百年研討會暨宣教週正式開始,首場演講是由宇宙光外展部門執行長林治平教授主領。在開始正式開講之先,林教授簡述了他個人如何投身於華人教會史當中,他表示「過去對華人教會的歷史都沒有涉足」,可是一去四十年,回憶當年僅是因為「生氣了、就幹起來」。
林教授直言,在他成長的歷程當中,基督教被視為帝國主義的先鋒隊,而高中時代重拾追求信仰的他,卻成為眾矢之的;直至1966年到中原大學任教,教授課目亦是「中國近代史」。自此,他的一生就與基督教、教會、華人、歷史等結下不解之緣。而任教半年之後,隨即面臨個人學識與信仰相沖突的他,「反教」問題牢牢地抓住他,同時,在充斥著對基督教極其不利的思潮之中,更深知宣教士之路是「不得好死的」。
是帶著傳福音、吸引學子歸主的心,卻落得學子們上課時相信他的學術,而下課之後卻只是個人經歷。經過禱告之後,林治平教授借用了聖經的故事,指出「事奉從來都是違例(違反常規)的」,正如《以斯帖記》中以斯帖違例進去見王。
「倘若你沒有走,上帝又怎樣開路呢。」林治平接著問道。
1966年開始,「我願意」走上事奉的道路,林教授自認其身份是傳道人,唯一的工作就是傳道人,「若沒有如此認定,這條路是走不下的。」一算40年,從〈從危學到顯學〉一文中,原先是乏人問津的(華人)教會歷史,到現今馬氏來華200年卻成了一門顯學。直至65歲退休、闊別教學生涯,自覺身為事奉的人,「我該怎麼做呢?」
「況且人一生的年日不過七十歲,長命多幾年也不過八十歲。」林治平教授禱告説:物以稀為貴,這五年是非常值錢的,因此選擇成為義工──以求最高的代價,以上帝無限的價值來做。這樣三年下來,「主要我們做甚麼而做甚麼,我們是『量出為入』,…看上帝怎麼準備,收入不夠就仰望上帝,這就是我們沿用的經營方式。」
林治平笑言,合共600萬字、70冊的馬氏專輯,全部預算超過好幾千萬。但是,憑著信心寄出一封、又一封「軟弱的信」──對於沒有收入、版税,而且不一定能出版的條件,受邀的兩岸專家、學者們卻沒有一封拒絕,這也給了整個團隊莫大的鼓勵與感動,同時,林教授憶述了太太的一席話「一輩子都沒有用旦L」,足見他投入之深。
林治平教授坦言,真是對過去宣教士的虧欠,沒有留下任何的文獻記錄,因此,為了未來「宣教精神」的傳承,並進入家庭,製作團隊決定編製兒童繪本,但這卻花費了整個預算的很大一部分;可是,後來林治平發現,該套繪本不僅適合男、女、老、少,就連非基督徒看了也深受感動。據悉,全套20本兒童繪本全部入選台北市立圖書館「好書大家讀」中,並成為兒童品格、生命教育被納入的圖書之一。
最後,林治平教授以「我們不曉得」為題、分享宣教的心,強調要以主的榜樣──愛與饒恕、捨棄與救贖作為其核心的價值。過去,釵h宣教先鋒們的犠牲、付出,才孕育出現今中華大地上的教會,對於永恆的意義與價值,仍然有釵h人不知道、不明白,林治平坦言,「他們不曉得,是因為我們沒有好好傳福音」,這也是宣教工作永不停息的原動力。
# 備註:「馬禮遜入華宣教二百年」歷史圖片巡迴展 - 台北首展,珍貴罕見宣教圖片800餘張及精采掛圖185幅。(展覽期間:3/8 - 3/16、展覽地點:華神六樓禮堂)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