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学者杨凤岗:中国教会到了注重公共关怀的时候

1

去年基督教学者杨凤岗教授发布的一项预测数据指出,中国的基督徒将在2030年将占中国总人口数的16%至30%之间,并指出教会的公共性问题不容忽视。

近日杨教授再指未来的5到10年,中国教会中注重公共关怀的牧者和信徒会越来越多,因为"时候到了"。

杨凤岗教授认为,这一数据的焦点是中国教会和社会不得不面对教会的公共性问题。他举例,温州基督徒人口据说是10%,但教会在社会的存在已经不可忽视,如果比例再高的话,公共参与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而基督教在中国的迅速成长,不仅会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

但是,中国政府和中国教会、社会大众,都没有做好面对基督徒人数增长的问题,甚至是措手不及。教会的缺乏准备反映在只专注于教会生活和传播福音,而缺少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心,缺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而政府的缺乏准备反映在很多官员,仍然在盲目地管控,甚至错误地以为可以采取某些极端手段阻止基督教的发展。学者的缺乏准备反映在,对基督教快速成长和政府管控造成的各种社会后果探讨不足。

他在接受内地媒体《基督时报》采访时谈了研究基督徒数字的意义,在于看到教会发展中不同的时候。并指出教会需要做的思考。

研究基督徒数字的意义在于看到教会发展的时候

他说,当基督徒还是少数群体时,关心的问题是如何生存延续,但随著人数比例的提高,会调整其关注点。人数增长到人口的5%或10%,再不考虑社会关怀都不行。因为社会开始对基督徒有期待,要求他们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遇到困难时,也会想到请教会帮助,如教会需要开办孤儿院、养老院等。

他认为,到2030年基督徒人数可以达到总人口的16%和30%之间。温州据说只有10%的基督徒,但教会在社会的存在已经是不可忽视了,如果比例再高的话,公共参与是不可避免的。

杨风刚教授认为对于基督教内部来说,现在就是需要重视公共服务的时候了,他认为未来的5年、10年,中国教会中注重公共关怀的牧者和信徒会越来越多,因为时候到了。公共关怀与基督教信仰中实践上帝给人的最高律法"爱人"是一致的,因此也是必须的。

教会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公共性所作的准备

杨凤岗教授指出,教会首先要做神学方面的准备,思想教会与社会的关系,开始做神学思考。以前的中国特殊环境下,很多信徒没有自觉思考神学方面的问题,而是继承了虔敬派思想、明确的圣俗二分观念,认为教会内才是神圣的,一切精力都放在教会,社会世俗的一切都不用管。但随著基督徒人数的增加,社会对基督徒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就不能再忽略应有的社会责任。需要在神学上有所扩展,可以吸收西方神学,以及香港、台湾等华人地区比较成熟的神学思想。

其次,还需从神学扩展到其他领域,如基督徒如何做教育。现在中国教育体制也出现问题需要革新,如果是基督徒来做的话,如何用基督教思想来更新教育而又服务于包括众多其他信仰的人们?所以,不仅是神学,而且包括教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基督徒都要有所思考,提出有建设意义的观点来。

这就是指基督教对社会的贡献,不仅只是奉献金钱而已,更重要的是奉献基督徒的智慧和才能以及社会管理的经验。一个社会不可缺少基层的决策机制,而教会作为社会最基层的群体,如果能多思考如何让社会受益,这对国家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他认为,虽然现在中国基督教的大环境不是特别理想,但相信公共性的发展趋势是避免不了的,因为历史发展让我们看到,基督教肯定会给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带来影响和改变,例如罗马、韩国等。

他说:"现在必须要有前瞻性眼光的教会领袖站出来,开始从各方面思考基督教公共性的问题,不能等到有了更大空间发挥的时候才考虑,那时候就措手不及了。"

谈到面对基督徒公共性的的趋势建言政府需要作的准备,杨教授建言,目前影响基督教发挥公共性的因素包括"宗教政策"和"宗教观念",而现在的宗教政策落后于时代这是人所共知的。

他认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们的宗教观念,中国的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对于宗教的认识相当落后,很遗憾的是,文革前后政策造成的影响,使人们缺少宗教的基本知识和缺乏宗教自由的基本常识。

所以,杨教授认为政府部门要改变对宗教的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正确发挥基督教的公共性,真正造福社会。

  • 研究发现读圣经比运动更有益身心健康

    研究发现读圣经比运动更有益身心健康

    美国圣经协会(American Bible Society,简称ABS)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相较于运动、冥想或与朋友相处,阅读圣经在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孤独感、提升希望感等方面更具成效,是一种更有效的自我关怀方式。

  • 美国教会借匹克球运动拓展社区与福音事工

    匹克球(Pickleball)已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运动,如今约有近2000万人参与。而如今,教会也开始利用这项热门运动建立社区关系,甚至拓展福音工作。

  • 唐崇荣牧师发文悼念:约翰·麦克阿瑟安息主怀,享年86岁

    "如果你还不认识约翰·麦克阿瑟,那你可能尚未意识到他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多么巨大的贡献。他留给世界的是一个满载讲道与写作的属灵遗产。"印尼布道家、STEMI国际事工创办人唐崇荣牧师说。

  • 专访华人护教学者骆德恩博士 为辩明真理寻索"不信的理由"

    华人护教学学者骆德恩博士( Dr Andrew Ter Ern Loke)新出版英文新书《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Existence》,以谨严的学术思维、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多年来刨根究问的难题逐一解答。《基督日报〉访谈骆博士, 对他为何投身护教学、护教方法以及他的文化护教使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约翰·派博:关于全球宣教与狭隘的民族主义

    "9·11"事件之后,这个世界更需要被提醒:美国人并非等同于基督徒。我们"首先不是美国人、加拿大人、英国人、俄罗斯人,或尼日利亚人。在每一个国家,我们都是寄居者。我真想站在高楼顶上,对所有民族主义倾向者大喊:『在每个国家里,我们都是寄居者!』"寄居者,意思是"在美国,我也是一个异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