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賭場女夜場全家撈偏「職業老千」成牧師

171002
171002

作客《星火飛騰》的林萬興成長於吉隆坡,自幼受港劇《千王之王》和父親所薰陶,便萌生做「老千」的志向。因此,25歲起他便隨親父到泥泊爾開展了「老千」生涯。然而昔日唯利是圖,生活糜爛的他今天竟成為了導人向善的牧師。

萬興一家六口中,他與父兄當「老千」,胞弟為幫派中人,母親和姊姊在夜總會做歌手,因此他深信一家都是「偏門命」。「老千」無本生利,財源滾滾:「我在尼泊爾住了半年,半年內天天賭,一萬贏三百,百分之三。如果每天有一萬,利疊利一年後便有四千多萬。」

初時,小試牛刀的萬興確實無往不利,奈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賭場職員很快便洞悉他們的「必勝技」,最後統統被列入黑名單,賺錢大計頓時滿盤皆落索。

他漸覺當「老千」無利可圖,但也不甘金盤洗手,轉移進軍賣翻版影碟。他説:「當時我與台灣朋友合作,在美國偷拍電影,然後賣往全世界。」為掩人耳目,他註冊了一間賣正版光碟的公司,方便走法律漏洞。後來,那所正版公司聘請了一位基督徒員工,不到兩個月便令公司轉虧為盈,因此萬興特別器重他,欲提拔他成為公司總裁。

一次,這位員工盛意邀請萬興到教會聚會。萬興為了收買人心,便隨他參與聚會,且答應信耶穌。他遇到一位基督徒,建議他用禱告的方法靠上帝戒煙,為此他作了人生第一個禱告。他説:「禱告後我很勇敢,把剩下的兩根煙都扔掉。」

誰知翌日煙癮一發,萬興便想出外買煙。就在此時上帝跟他説:「你這人常常吹噓自己,結果卻被一根煙控制整個生命。」這句話如雷灌頂,他感到當頭棒喝,自此果然十多年來一根煙也沒再抽。他更改邪歸正轉行做導遊,最後一次更受牧師之邀從事戒賭輔導的工作,成果備受肯定。

後來,萬興欲攻讀神學,奈何擔心經濟問題而一度放棄。但教會中一位弟兄得知後便二話不説,向他提供全數的經濟援助,使他感動不已:「我沒想過上帝的供應如此大,整條道路也是上帝帶領。」

萬興母親2015年淋巴癌離世,生前的願望便是子女能陪她吃早餐及跑步,萬興坦言自己在信主前做不到,信主後才能完成母親心願,後來他的改變更令整家人先後信耶穌。他説:「母親主動説要返教會,第二次她便哭了,説她需要耶穌。她的思想不再負面,而她的改變更影響了姊姊信主。」

萬興胞弟説:「搖頭丸、酒、煙不離手的人信耶穌後竟戒除所有陋習。哥哥每次跟我説不要再賭回耶穌身邊,好像進入我內心似的,原來我能有豐富的生命。」

信仰不但令萬興脱胎換骨,更令他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並於2006年共偕連理,現育有兩女。萬興説:「我很難想像沒信仰我怎教導兩個女兒,但今天我很有信心,能將盼望帶給她們,聖經是我教導她們的藍本。」

萬興在2012年建立了一間教會,並成為了牧師。現主理三間教會和多間戒賭中心。過往的種種令他感慨不已:「《聖經》説:『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我反問自己我是誰,前半生對社會毫無貢獻,但上帝竟用我這種人成為人家的祝福,我內心很滿足。這完全是上帝的引領。」

  • 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持續下降,僅三成認為牧師誠實守信

    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持續下降,僅三成認為牧師誠實守信

    根據蓋洛普最新調查,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度再創新低,僅有30%的美國成年人認為牧師擁有非常高的誠實和道德標準。儘管如此,牧師仍然位列23個受調查職業的前半段,排名第10。護士(79%)、小學教師(61%)是美國人高度評價的職業;電視記者、國會議員及說客被認為是誠實和道德標準最低的職業。

  • 美國最高法院因國家安全問題裁定支持TikTok禁令

    美國最高法院於1月17日已裁定支持TikTok在美禁令。這意味著社羣媒體平台TikTok敗訴,從本週日(1月19日)起,TikTok的應用軟件將在美國下架。

  • 讀書推薦:基督徒父母必讀的《在孩子成為青少年之前,我希望知道的事》

    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許多父母發現,與孩子的關系和溝通方式變得更加復雜。加里·查普曼博士(Dr. Gary Chapman)的《在孩子成為青少年之前,我希望知道的事》(Things I wish I’d Known Before My Child Became a Teenager)為基督徒父母提供了一份寶貴的指南,幫助他們以愛心和智慧引導孩子走過這一階段。

  • 2025年值得背誦的12節勉勵經文

    新年的開始常讓人反思內心,並尋找能幫助自己保持自律或實現目標的方式。與其只關注個人目標和規劃,何不試著將目光轉向神早已為我們提供的寶貴工具——聖經,用它來引導我們前行?與其牢記那些可能被遺忘的新年計劃,不如記住12節聖經經文,每個月背誦一節,作為2025年的屬靈指南。

  • 和睦事工案例分享:職場疲倦者如何在信仰中尋求力量與平衡

    在現代職場中,繁忙的工作節奏和復雜的人際關系常讓人倍感壓力。近期在「愛與衝突和睦事工」的《和睦下午茶》節目中,一位參與者以「疲倦的人」署名,傾訴了她的職場經歷:高強度工作、缺乏認可、不公平待遇,以及如何在信仰中尋求力量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