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中時,我是校棒球隊的遊擊手,技術不差,但我總渴望每次上場就能把球擊出本壘,是個典型的熱血青年。
就在那段青少年時期,我信了主耶穌,接受祂為我個人的救主,並且開始跟隨祂的腳步。這意味著我開始讀聖經,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我遇見了腓立比書4章13節:「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我心想:「哇,耶穌會讓我每次都能全壘打。」
但不久我就發現,這節經文雖然廣為引用,卻也是最常被誤解的一節。
在美國,這節經文常常出現在激勵人心的海報、運動員球衣、社交媒體簽名中。它使人相信只要你有信心,就能達成任何心願,無論是贏得冠軍、升職加薪,還是實現個人成功。
但保羅寫下這句話時,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為什麼這節經文常被誤解?
最大的誤解源於人們習慣將腓立比書4章13節斷章取義,而不是放在保羅整封書信的上下文中來理解。許多人以為它的意思是:基督會給你加添能力,幫助你實現理想目標。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讀前後文,就會發現保羅講的是一件很具體的事——無論在什麼處境中都能知足。
在這個高度推崇個人成就、成功與自我提升的文化中,人們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來解讀這節經文。我們想相信,在神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實現所有夢想與抱負。但保羅在這裡並不是在講成功,而是在講如何在苦難中仍然站立得住。
一些「成功神學」的教導甚至讓人們以為,只要信耶穌,就會財源廣進、健康長壽、無往不利。在這樣的神學框架下,腓立比書4章13節常被拿來證明:只要有足夠的信心,基督徒就能完成任何目標。但事實上,保羅在腓立比書中傳達的信息,並不是關於物質的成功,而是在各種景況中如何靠著基督得力量。
腓立比書4章13節到底是什麼意思?
保羅所説的重點是「知足」,而不是「成就」。完整的段落是這樣寫的: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 4:12–13)
保羅説明,無論他是富足或貧窮、安逸或困苦,他都學會了知足。他所説的「凡事」並不是指完成各樣目標,而是指無論在什麼處境中都能堅持下去的能力,這種力量來自基督。
世界告訴我們,力量來自內在,相信自己就能成功。但腓立比書4章13節告訴我們一個完全不同的真理:真正的力量來自對基督的信靠。這節經文強調的不是我們達成目標的能力,而是在軟弱、迷茫、甚至精疲力竭時,靠著基督站立得住。
這節經文講的是「倚靠基督」,不是「自我提升」。它告訴我們,無論處於豐盛還是貧乏、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都可以倚靠基督而得著力量。要記得,保羅寫腓立比書的時候,是在監獄中,面臨不確定的未來。他若感到軟弱、沮喪,完全是情有可原的。但他卻在那樣的處境中,靠著基督繼續前行。重點就是:基督的能力在任何處境中都足以托住我們。
所以你看,這節經文並不是講全壘打、兩分鐘跑完一英裡、賺大錢或其他成就,它的焦點是耶穌基督。它向我們顯明:真正的力量來自對祂的依靠。
如何正確應用這節經文?
我們不該將腓立比書4章13節當作鼓舞個人成功的口號,而是要領會它的真正意思:無論人生高低起伏,基督都賜我們力量去面對。無論是經濟困難、健康問題,還是失去親人,這節經文提醒我們:靠著祂的力量,我們可以堅持到底。它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困難中依靠基督。
我們生活在一個混亂的時代。政黨不再只是「忠誠反對派」,而是互相對立、甚至彼此破壞。人們活在自我幻想中,以為可以否定自己的染色體,隨意選擇性別。經濟不穩定讓許多家庭在財務上陷入掙扎。
在這種世代,我們更應當將腓立比書4章13節作為對信徒的鼓勵,而非使人成功的「雞湯語錄」。我們要彼此提醒,無論面對什麼困境,基督都能托住我們。
當下的美國文化告訴我們,滿足來自實現夢想、達成目標、擁有更多。但保羅教導我們,滿足只來自基督。無論人生順利或艱難,我們都可以有平安,因為我們的力量來自祂。
真正的「能力」,是依靠耶穌
腓立比書4章13節是一節充滿力量的經文——前提是你正確理解它。這不是一張「凡事達成」的空頭支票,而是一個保證:無論遭遇什麼,基督都會加添我們力量。
我認為,這節經文與羅馬書12章12節有呼應。保羅在那裡説:「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
當我們把腓立比書4章13節放在上下文中來讀,就會明白:真正的力量不是來自個人的成功,而是來自在每一個處境中依靠基督。當我們不再將這節經文當作自我激勵的口號,而是領受它真正的信息時,我們就能靠著基督,有經歷任何試煉的信心。
編譯於 Faith Biscuit,原文作者 Donald L. Hughes 是美國福音派基督徒,作家,牧師,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