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由基督徒社会关怀团契和大温哥华华人教牧同工团契社关组等联合举办的"加拿大往哪里去"之"基督徒论政与参政"研讨会,由陈孟贤博士以"加拿大政教关系的历史演变"为题,详细讲述了加拿大历史上教会关心和参与政治的演变过程,详述其历史因素,并列举出60年代至今天加拿大教会曾经关注和参与的重要的社会议题,以此开始思考"加拿大往哪里去"。
加拿大历史上教会影响公衆政治的重要阶段
陈博士首先讲述了加拿大历史上一段特别的时期:从立国前后至到20世纪60年代左右,从政教关系来看这也是特别的时期,曾有不少历史研究也描述过。
陈博士说,加拿大立国的前后,教会影响公衆的政治其实已有不少民间多元的色彩。教会的生命力在这段时间的环境下发展,陈博士投射一张展示20世纪初19世纪末一个露天培灵会的相片,解释当时基督教界拓荒者的生活:当时期人口的散居,人口比较少,教牧同工的人数也少,不足够,这些因素导致不同背景的基督徒聚在一起,距离拉近了,大家互相迁就,并共同面对当时教会面临的文化议题的挑战,包括工业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主义。这样的结果是他们的个人信仰成长与社会建设并肩发展。
陈博士举出在这段时期发生的政教关系的例子:20世纪初期,不少在中国的加拿大宣教士的儿女回到加拿大读大学,然后进入了联邦政府的外交部工作。这些有浓烈信仰背景的人将信仰的影响带入政府,他们希望维持基督徒信仰的价值观在政府的运作中,于是在70至80年代期间组成了一个公务员基督徒团契在联邦政府,通过团契相聚并成爲一个祷告的团队网络。这个团队在80年代之后息微了。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加拿大提升妇女地位的历史中有信仰的因素。特别是在19世纪末期当时钗h前卫的妇女从事社会道德改革成爲一股重要的力量。比如反对烟草的运动,当时的妇女使用自己创作的民歌,派发一些教育的宣传单张,在街头举办培灵奋兴聚会,去推动反对烟草的运动,将个人和家庭的问题发展到一个群体的运动。
陈博士又举出两个出名的由牧师成爲从政者的故事,说明当时期教会在社会的参与和贡献。其中一个是20世纪中期的一个国会议员史丹利,他从自己信仰观念出发,去建构,影响了钗h当时新民主党的从政概念,特别其中关怀弱势群体的理念。另一名是著名的是在1943至1968年任亚伯特省省长的欧内斯特•曼宁,他是一个基于信仰立场的从政者,很多人说分不出他是牧师还是政治家。他从政并同时主持一个名为“back to the Bible hour”的电台节目,呼吁听众重新得救成爲基督徒。
陈博士说,在政教关系的问题上,在加拿大的历史上延续了最长的争议,可数教会办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省的政府越来越在意识上支持没有宗教背景的公立学校,但当然,教会学校在加拿大教育的领域仍然举足轻重。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陈博士继续说,20世纪60年代之后,加拿大宗教和公衆政治的关系,已不如以前那麽具体了。今日的加拿大已经基本上没有一个基督信仰的公众文化,政教关系的问题成爲了个别社会议题的问题。比如基督徒和教会群体作爲先知批判社会的不义和推动社会服务的时候,已经是通过议题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民间的有一个站在基督教立场的文化气氛。没有了基督教信仰的公衆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加拿大基督教关注社会政策议题的历史因素
在思考"加拿大往哪里去"的时候,了解过去加拿大教会关注的社会议题非常有意义,故陈博士接下来回顾了拿大基督教群体在60年代至今天的几十年里曾经关注的一些重要的社会议题。他首先指出教会群体关注社会政策议题的三个主要的历史因素:
第一是1962至1965年天主教第二次梵蒂冈会议,这对天主教来説是一个转捩点,影响了天主教本身,但同时也影响了基督教界对社会政策议题的关注。以加拿大为例,1968年5月满地可召开的"基督徒良心与贫穷"会议就是当时影响下的结果。
第二个历史因素是1966至1969年加拿大国会进行刑事法检讨。因为钗h刑事法协及到道德的问题,比如堕胎、同性恋等,这些都在当时的保守社会检讨的范围之内。故重新检讨司法的内容,成爲了让教会回应道德问题的机会。
第三个历史因素是60年代世界各地教会举办关注第三世界贫穷问题的大型国际会议。比如1966年在日内瓦举行的"基督教在科技社会革命时代"会议,加拿大有不少教会代表参加。加拿大代表参加这些国际的会议之后,将基督徒如何关注社会议题的气氛带回到加拿大。同时当时的加拿大代表在会议上听到一些过去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的讲法从而得到启发。比如当听到加拿大被指责为有份于制造第三世界的贫穷的时候,他们很震撼,因爲过去他们一直自以爲加拿大是很善良的,于是他们反省并反思加拿大是否真的做了对人不义的事情。
陈博士说,这些历史因素汇聚在一起,刺激了加拿大教会去关注公衆议题。
关注社会政策议题的教会组织的性质及其表达方式
陈博士继续讲到关注社会政策议题的教会组织各有不同,有的是宗派全国性的组织,较爲有权威和代表性;也有地区性的教会组织,有跨宗派的合作组织;还有一些是教会领袖以私人名义个人公信力组合而成。
所以当不同组织的发表意见的时候,其权威性各有不同,而其效果也与他们发表意见的对象或者听衆有关。这个对象可能是政府,或者直接向总理、部长、国会委员会或者政府委任的咨询会发表,这些情况都在影响政策的制定上是比较有实效的,但对民衆影响则比较少。
还有一些发表意见的对象为教会内部群体,或者是公衆对象,这类发表意见是从另一个方向去做事情,目的多在于教育,而不太高地期望去改变政策。或者他们知道未必能改变社会政策,所以教育群衆就成爲非常有意义的。
基督徒群体在发表意见时候,发表的内容、宣言、信仰元素、表达形式等各有不同,有时候是直接引用圣经信仰原则,有时候是陈列数据,让听衆作一些有信仰含义的回应。
陈博士在此小结说,教会群体在社会政策议题上发表意见其基本方向是,道德责任不单在于个人与个人的交往更是群体对群体的关系。例如不能伤人、不能偷盗这些是个人道德范畴的事,而群体与群体的交往在社会的制度形式表达出来,很多时候是有道德意义的,比如大企业群体对消费者群体的关系,工会与企业管理层的关系,这些都是引发教会群体基督徒去回应社会议题的背后的出发点。
加拿大历史上,教会所关注的主要的社会政策道德议题
陈博士说,绝对公义是理想,教会关心社会,背后一个想法是:起码避免发生最不公义的事情。因应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教会在关心社会议题上有不同的特色,比如美国教会重点关心的可能是种族歧视的问题,因爲种族歧视在美国表现得非常尖锐。而加拿大有加拿大的特色,回顾加拿大教会关注社会政策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把焦点放在弱势群体上,比如对贫穷的人,对土著原居民,还有新移民,是最关心的。陈博士然后逐一回顾加拿大教会在这几十年来所关注的主要的社会政策道德议题。
第一,贫穷问题。加拿大教会向来关注贫穷问题,教会有不少宣言的发表是关于贫穷问题的。陈博士指出其主要着眼在贫穷的后果,很少关注导致贫穷的原因。教会乐意做救济工作,比如缺少衣服和食物,就提供衣服和食物。也有教会发觉贫穷的成因除了因爲当时人的懒惰和不尽责任以至贫穷外,也有社会制度的因素,教会开始考虑到社会政治因素,比如是否因爲市场经济的缺点以致贫穷。甚至曾有教会比较激烈地提出要改变现行的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也有教会比较温和不是去与政府对抗的,他们分析导致贫穷的微观成因,比如是家庭的崩溃等;相反地也有教会强烈要求地政府要采取行动,期望和要求政府去做一些事情,比如透过税收制度拉近贫富距离。70年代中曾有一个热烈讨论的话题,就是保证每年收入的制度的问题,当时是很热门的议案,后来被国会搁置了没有跟进。
教会关心社会的第二个焦点是大企业的社会责任。大企业拥有钗h经济的资源和权利,他们被认爲是否在寻求达到自我为中心的目标的时候没有关注弱小群体。很多时候银行成爲大企业的焦点。加拿大的银行有时候借贷给贫穷国家,而这些贫穷国家往往有不重视人权或有比较差的人权纪录,加拿大教会会要求银行公开给与借贷的国家的资料,作爲社区对其道德的监查。
另一个教会关注的焦点是地区贫穷和贫富不均衡的问题。比如大西洋省份有长期高失业率低国民收入。在这些经济议题中,钗h时候通货膨胀被认爲比失业问题更严重,削减福利的项目被认爲对贫穷人伤害大。
教会历史上除了关心贫穷问题和大企业的社会责任之外,还有关心核能的问题,这是华人教会比较少想到的。因爲能源公司和银行一样,被认爲是社会上拥有巨大权力的经济巨人。而政府乐意与能源公司合作,鼓励能源公司的大型开发项目而从中获益,所以政府有意无意想使用能源的开发项目带动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增长,但是从道德、环保或者社会质素的角度看,能源问题可能有另外一个看法。所以教会界曾质疑这些能源项目的问题,特别是核能的项目,在从开采原料、提炼饱B到清理核废料等环节都可以被质疑。
另一个加拿大教会曾经很关心的非常有加拿大特色的是北部开发会否侵犯土著原住民权益的问题。70年代有一个天然气管的铺设计划,从北极洋到亚伯特省,当时的教会群体质疑这样会否对原住民的传统生活有不利影响,于是给政府压力之后此计划被搁置。而联邦政府因爲受到教会的压力也否决了一些大的能源公司兴建这个计划的申请。政府后来批准了另一个在空地区开设的计划,那时候没有很多人反对,但是这两个计划是很相似的。
陈博士说,从文献资料看到,当政府考虑反对意见的时候,他们集中考虑的是一些经济的争论,或者是技术是否可行的问题,而轻视对环境、道德的论据。所以教会可谓任重道远,教会要走的路还很长。
另一个有加拿大特色的教会关心的议题是魁北克省独立的争议。1991年12月加拿大新宪法通过魁独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被解决,当时魁省的教会是没有站在支持独立的那边,教会发表的意见是应该尊重魁省人民治权;认爲原居民的独立都应该与信仰原则没有冲突,而魁省以外的教会基本立场都是维护小数权益的声明,认爲宪法修改而不获得法语的加拿大人或者少数的群体例如原住民数的认同,宪法变得没有意义了。这些声明其实是抗衡了在魁省里所谓英文的群体控制了大部分经济资源的精英阶层。
教会亦曾经回应移民和难民政策。1975年联邦移民部制定移民难民政策时候,主要以加拿大劳动人口的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被加拿大的教会批评为"自私"、"过分自我中心","考虑移民时候只是想到如何满足加拿大劳动市场的需要",政府因此在政策取向上作出修改,因而导致加拿大在1978至1980年接纳了大量的越南柬埔寨的难民。
另一个有趣的议题就是加拿大与第三世界的关系,教会界曾经质疑加拿大究竟有没有份在世界贸易上剥削第三世界,同时也质疑我们会否也是受害者。比如邻居美国的大财团有没有欺负加拿大?加拿大政府够不够硬朗能抵挡和反抗美国的经济侵略?比如软木材的谈判,就是现在一个例子。
加拿大被认爲是压迫人的人,同时也是被压迫的,这个议题包括关于贸易和国际援助的问题,所以有时候教会界对这些资料的搜集比政府公布的更为详尽。在衆多第三国家中,当年仍然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是加拿大教会最爲关注。
近来加拿大教会界最关注的焦点是海外军事行动的问题。比如在阿富汗的角色如何,在中东的角色如何。若果加拿大在有此方向的外交政策的有改动,比如想增加海外军事行动,就成爲加拿大本土的一个话题。除了关心这些对外的军事行动是否属于正义的战争外,教会也关心政府支持更多的海外军事行动会否令经济负担加重的问题,比如是否引起加税,引起通货膨胀,或者要削减贫穷人的福利,这样会否对国内弱势群体不公道,这些都是今天正在讨论的道德议题。
加拿大政教关系面对其他重要议题
以上是教会界关社会议题的一些宏观的例子,除了这些还有一些议题也是重要的,比如医疗、教育、公共安全、外交政策等等,并且这些议题现在是越来越重要的,从大选的民意可见这些都是重要的公衆议题。
还有一些微观的道德议题是华人教会正在特别关注的,比如同性婚姻、安乐死、堕胎、黄赌毒、死刑、生物工程伦理等,这些都是加拿大政教关系会面对的议题。
反思"加拿大往哪里去"
陈博士总括说,作爲基督徒,我们以圣经原则去面对复杂的世界。他相信基督徒关怀社会的总的方针仍然是弥迦书第6章8节所说的:"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面对很沉重的社会责任,盼望在神恩典下,加拿大华人基督徒的社会关怀日后做的更好,能给得到神更多的悦纳。
相关新闻:"加拿大往哪里去"讲座及研讨会推动基督徒关心政治(200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