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農歷新年是華族最看重的一個節期。在馬來西亞,是屬於全國同慶的節日。雖然身在海外,可是本地華人慶祝農歷新年的氣氛絲毫不減。然而,華人基督徒處在濃厚的華人文化氛圍中,難免會在新年時面臨一些的困擾,除了來自華人社會對華人基督徒「不過農歷新年」的誤解,甚至某些教會認為不應該慶祝。到底華人基督徒應該如何過一個基督教化的新年呢?本報在新年前夕,特地採訪了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陳金獅院長。
記者(以下簡稱記):華人社會一般認為華人基督徒沒有過新年,您怎麼看待呢?
陳金獅院長(以下簡稱陳):很可惜的,至今仍有不少我們的同胞,對基督教有錯誤的看法,認為這是洋教,信了基督教後就把祖宗、傳統都丟掉了。然而,華人農歷新年是源自遠古漢族的農業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屬於春夏秋冬自然循環與文化性的節期,是民族性的節期。身為漢族的華人基督徒,自然應該慶祝。春節可當作是社會性、文化性的節日,教會也應該鼓勵一同慶祝。
記:華人基督徒在過新年時,通常會面臨一些的衝突,例如有關祭拜祖先的問題,請問您認為應該如何面對?
陳:在社會與文化層面,是可匯通的。有關祭祖、初九拜天公等,這些屬於宗教層面的祭祀,基督徒自然不會參與。很多時候,文化和宗教合而為一,即使在文化性的節期,人們也會到廟宇燒香拜神,表示對上天的感恩。在新的一年,對上天表示感恩的心,這一點基督徒也是一樣的,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本地,除了一些城市教會基於會友多返家鄉過年,沒有舉行新春禮拜以外,一般的華人教會在年初一會特別舉行禮拜,向上帝獻上感恩。
至於祭拜祖先,我們不把祖先當作神明來拜祭,然而基督徒還是可「紀祖」,是「紀」唸的「紀」,就是紀念組先的恩情。此外,基於見証,我們也盡量避免飲食祭拜過的食物。面對這些在宗教方面的不同,重要的是和家人溝通,取得對方的諒解(或吃團圓飯時稍作安排),基督徒可吃未祭拜過的食物。
記:您可以談談華人基督徒如何慶祝新年嗎?
陳:一般年初一,弟兄姐妹會到教堂一起敬拜神。以自己的家鄉教會班達馬蘭衞理公會為例,新年時會講將教會掛上新年的裝飾,舉行感恩禮拜,並在禮拜時穿插慶祝農歷新年的節目,比方説唱基督教化的新年歌。會後也會互相拜訪。
當然,無可否認,有一些極端保守的教會對農歷新年存有負面的看法,特別大肆燃放爆竹、焚燒銀紙等,帶來難聞的硝煙味道,令人認為又髒又吵又臭。尤其看見華族在新年時燒香拜神等,認為基督徒應該把這一些都拋棄。可是,對於感恩的觀念、新年時期的休閑、社交和文娛活動,包括吃團圓飯、派紅包等文化,這些的慶祝和其他華人社會並沒有甚分別。南馬古來的一間教會甚至有舞獅的活動。
-
梵蒂岡歷史首次 教宗方濟各葬禮使用普通話禱文
天主教已故教宗方濟各葬禮上的四句中文普通話禱文創造了歷史。作為耶穌會的一員,方濟各似乎決心追隨早期耶穌會傳教士前往中國的腳步,並希望改善與中國的關系。
-
記者揭跨性別產業內幕:超人類主義、企業政治利益合作圈
一篇深度報道揭示,美國富商和企業在推動跨性別產業的背後,可能暗藏著一個更大的動力——推進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以及無窮的經濟利益。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