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一百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牧者、神學家與事工實踐者齊聚加拿大多倫多,參加首屆華人散聚網絡策進會議(Chinese Diaspora Network Consultation)。
這場由加拿大華福中心主辦,洛桑運動與全球散聚網絡(Global Diaspora Network)協辦的會議節奏緊湊、內容充實——從神學框架到地區實踐,從羣體觀察到個人見證,所有討論都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華人散聚與全球福音契機」(Chinese Diaspora & Glocal Evangelism: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與會者被邀請重新認識華人教會在不斷變化的全球宣教格局中發揮的作用。
這場聚會在許多方面既是開端,也是鏡子。它不僅浮現出關鍵的神學思考與實踐策略,也映照出更隱秘的問題:誰能到場?誰的故事被聽見?誰仍在等待一席之地?這些問題悄然塑造著我對會議的觀察,也構成了本文的反思框架。
願景成形:觸動我們的神學根基與見證
數場主題演講為大會奠定了堅實的神學根基。馮浩鎏醫生以「分散與聚集」的聖經主題提醒我們:流散從來不是隨機事件,而是上帝在歷史中推進使命的特定方式;温以諾博士則系統闡述了僑民宣教學的四種範式——面向僑民宣教、通過僑民宣教、依靠僑民以及超越僑民的宣教,促使教會反思自身的流散特質。
其中,董家驊牧師對耶利米書29章的闡釋尤為突出。他提醒會眾:被擄不是變故而是機遇,比起沉湎過去,我們要尋求在當下處境中的平安。這種「在流散中踐行使命」的主題成為後續討論的重要錨點。
晚間見證環節(特別是來自蒙古和秘魯牧者的分享)展現了福音如何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紮根。他們的故事證明,當代僑民宣教已超越文化界限,呈現出日益多元、具身化和全球化的特徵。
策略與實踐:跨越代際、文化與媒介
鄭路加博士(Dr.Luke Zheng)審視了歐洲華人教會的結構性挑戰,包括牧者短缺和代際隔閡。對此,莊祖鯤牧師(Rev.Tsu-Kung Chuang)強調需要建立多語言的神學培訓體系以吸引年輕信徒。
其他學者則關注本土化與代際動態。王健安博士(Dr. Enoch Wong)探討了北美華人青年在回應呼召與父母期望之間的張力;王欽慈博士(Dr.John Wang)批判了「內向型教會」現像,呼籲移民教會直面所在城市的實際需要;思温格(Jeanne Wu)分享其中東宣教經歷,號召華人教會跨越熟悉的文化邊界,開展更廣闊的跨族羣事工。
賴木森牧師(Rev James Lai)針對不同流散羣體提出差異化策略,強調牧養必須具有適應性。對此,王家齊(Jackie Hwang)著重指出代際相互理解的重要性;龔文輝牧師(Rev.Wenhui Gong)則從組織與靈性維度分析差派結構,提醒會眾:健康的流散生態不僅需要流動性,更需要屬靈共同體與深層紮根。
在傳媒領域,程松(Sean Cheng)以歷史與宣教視角審視中文出版的數字化轉型,提出「中英文雙語事工合作」的實踐模型。他強調媒體合作不應停留於事務層面,而應體現尊重差異、互學互鑒的國度意識。
缺席者為何重要:被忽視的羣體敍事
這場聚會不啻為一面鏡子。當豐富的內容與縝密的策略展示時,一些隱秘問題始終縈繞:誰能代表海外華人發聲?誰的故事被遺漏?第二代、第三代的聲音在哪裡?
會場明顯的年齡、性別與文化失衡難以忽視——多數參與者為第一代海外華人領袖,會議主要使用中文,這就讓英語人士與文化意義上的第二代華人領袖難以充分參與。或許正因如此,「傳承焦慮」成為多位講員的共同話題。
但在與年輕參與者的私下交流中,我聽到另一種敍事:校園團契、國際教會與數字空間裡正悄然發生著活力蓬勃的事工。他們用不同語言與節奏來表達信仰,難以套用傳統框架。
一位在大學校園服侍的姐妹説:「年輕人其實正在經歷復興,只是形式不同。」她停頓片刻補充:「有時我不明白,為什麼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會被忽視。」
靈裡同在:歸國者與「夾縫一代」
盡管五大洲代表齊聚,中國大陸教會領袖的存在感卻明顯薄弱。據悉有兩位受邀者因簽證問題未能出席。這種缺席無聲地提醒:對某些羣體而言,國際協作仍受制於外部環境。在僑民宣教中,沉默未必代表疏離,有時恰是無形壁壘的映照。
會後我接觸到幾位本應參會卻未進入組織者視野的年輕領袖。這些在西方出生長大的第二代華人基督徒,曾被呼召前往中國或東南亞服侍,如今攜家庭「歸返」故土。他們精通三語、具備跨文化經驗與宣教根基,卻無奈表示:「本地教會不知如何安置我們這樣的人。」
一位姐妹坦誠分享:「我在這裡信主受洗,但如今歸來卻無處容身。」一位從事文化研究的年輕人反思:「粵語堂滿是白發,國語堂熱鬧但屬於新移民,英語堂與我成長的氛圍完全不同……現在我去國際教會,主要是為了孩子需要。」
這些不是批評,而是「夾縫一代」迷失感的真實寫照——他們常常陷入失語、無根與不可見的困境。
聆聽的姿態:謙卑者的聲音
令人鼓舞的是那些帶著謙卑的分享。有領袖坦承「前輩」可能成為阻礙而非幫助;也有人挑戰教會停止給下一代貼上「過於敏感」的標簽,而要學會傾聽。
下一步:不是代言,而是同行
最後的小組討論為大會畫下動人句點。講員們重申貫穿始終的核心信念:華人聚散不是歷史偶然,而是上帝國度的戰略部署。馮浩鎏醫生借使徒行傳11章闡明,今日宣教圖景與早期教會相似——不是依靠建制,而是藉著平凡信徒在分散之地的忠信生活。
呼籲清晰可見:僑民宣教不應與傳統模式對立,而應互補。正如董家驊牧師所言:「多樣性就是最佳策略。」創新不必統一,多種模式可以共存。多位講員強調第一代信徒的塑造性角色:他們不僅要鼓勵下一代,更要親身踐行跨文化使命;也有人挑戰教會從兒童期就培育宣教想像力,而非等到青年階段。
實踐層面,有牧者提出「MD異像」(Mission-Driven Vision)——教會應成為山上的城、關懷腳下的邊緣羣體,將門訓與外展相結合。從學習新語言到在外賣店開闢社區事工空間,真正的宣教始於本地。講員們敦促華人教會向非華人羣體學習,開展本地多元事工,包括面向穆斯林、阿富汗人、伊朗人的工作。
這場討論超越了策略總結,成為跨代際、文化與事工背景的校準時刻。一個反復出現的主題是:「不要只運行項目,要活出呼召。」呂子峯的提醒也讓我銘記在心:「要講述,也要謙卑聆聽。」
結語:超越傳承,邁向代際互差
今日華人教會不再遵循單一的「火炬傳遞」敍事。它已成為多聲部運動——文化互鑒、語言交融、代際互差互送。若我們真相信流散是上帝在這時代的宣教策略,那麼就不該缺失任何一代人、貶損任何一種語言、犧牲任何羣體的歸屬感。
願我們為祂分散,也奉祂的名聚集;願我們學會聆聽、彼此建造,共同走向未完成的禾場。
尾註:
MD異像指「使命驅動異像」(Mission-Driven Vision),是閉幕討論中一位牧者分享的概念,強調教會既被使命聚集,也被使命差派。該異像包含成為山上的城、關懷腳下的邊緣羣體,以及將門訓與外展相融合。
原載於華源協作,基督日報蒙允轉載並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