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教会正在关注什么?

首届华人散聚网络策进会议 2025多伦多大会纪实
2025 Chinese diaspora
2025 华人散聚网络策进会议

2025年4月,一百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牧者、神学家与事工实践者齐聚加拿大多伦多,参加首届华人散聚网络策进会议(Chinese Diaspora Network Consultation)。

这场由加拿大华福中心主办,洛桑运动与全球散聚网络(Global Diaspora Network)协办的会议节奏紧凑、内容充实——从神学框架到地区实践,从群体观察到个人见证,所有讨论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华人散聚与全球福音契机"(Chinese Diaspora & Glocal Evangelism: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与会者被邀请重新认识华人教会在不断变化的全球宣教格局中发挥的作用。

这场聚会在许多方面既是开端,也是镜子。它不仅浮现出关键的神学思考与实践策略,也映照出更隐秘的问题:谁能到场?谁的故事被听见?谁仍在等待一席之地?这些问题悄然塑造著我对会议的观察,也构成了本文的反思框架。

愿景成形:触动我们的神学根基与见证

数场主题演讲为大会奠定了坚实的神学根基。冯浩鎏医生以"分散与聚集"的圣经主题提醒我们:流散从来不是随机事件,而是上帝在历史中推进使命的特定方式;温以诺博士则系统阐述了侨民宣教学的四种范式——面向侨民宣教、通过侨民宣教、依靠侨民以及超越侨民的宣教,促使教会反思自身的流散特质。

其中,董家骅牧师对耶利米书29章的阐释尤为突出。他提醒会众:被掳不是变故而是机遇,比起沉湎过去,我们要寻求在当下处境中的平安。这种"在流散中践行使命"的主题成为后续讨论的重要锚点。

晚间见证环节(特别是来自蒙古和秘鲁牧者的分享)展现了福音如何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扎根。他们的故事证明,当代侨民宣教已超越文化界限,呈现出日益多元、具身化和全球化的特征。

策略与实践:跨越代际、文化与媒介

郑路加博士(Dr.Luke Zheng)审视了欧洲华人教会的结构性挑战,包括牧者短缺和代际隔阂。对此,庄祖鲲牧师(Rev.Tsu-Kung Chuang)强调需要建立多语言的神学培训体系以吸引年轻信徒。

其他学者则关注本土化与代际动态。王健安博士(Dr. Enoch Wong)探讨了北美华人青年在回应呼召与父母期望之间的张力;王钦慈博士(Dr.John Wang)批判了"内向型教会"现像,呼吁移民教会直面所在城市的实际需要;思温格(Jeanne Wu)分享其中东宣教经历,号召华人教会跨越熟悉的文化边界,开展更广阔的跨族群事工。

赖木森牧师(Rev James Lai)针对不同流散群体提出差异化策略,强调牧养必须具有适应性。对此,王家齐(Jackie Hwang)著重指出代际相互理解的重要性;龚文辉牧师(Rev.Wenhui Gong)则从组织与灵性维度分析差派结构,提醒会众:健康的流散生态不仅需要流动性,更需要属灵共同体与深层扎根。

在传媒领域,程松(Sean Cheng)以历史与宣教视角审视中文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提出"中英文双语事工合作"的实践模型。他强调媒体合作不应停留于事务层面,而应体现尊重差异、互学互鉴的国度意识。

缺席者为何重要:被忽视的群体叙事

这场聚会不啻为一面镜子。当丰富的内容与缜密的策略展示时,一些隐秘问题始终萦绕:谁能代表海外华人发声?谁的故事被遗漏?第二代、第三代的声音在哪里?

会场明显的年龄、性别与文化失衡难以忽视——多数参与者为第一代海外华人领袖,会议主要使用中文,这就让英语人士与文化意义上的第二代华人领袖难以充分参与。或许正因如此,"传承焦虑"成为多位讲员的共同话题。

但在与年轻参与者的私下交流中,我听到另一种叙事:校园团契、国际教会与数字空间里正悄然发生著活力蓬勃的事工。他们用不同语言与节奏来表达信仰,难以套用传统框架。

一位在大学校园服侍的姐妹说:"年轻人其实正在经历复兴,只是形式不同。"她停顿片刻补充:"有时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会被忽视。"

灵里同在:归国者与"夹缝一代"

尽管五大洲代表齐聚,中国大陆教会领袖的存在感却明显薄弱。据悉有两位受邀者因签证问题未能出席。这种缺席无声地提醒:对某些群体而言,国际协作仍受制于外部环境。在侨民宣教中,沉默未必代表疏离,有时恰是无形壁垒的映照。

会后我接触到几位本应参会却未进入组织者视野的年轻领袖。这些在西方出生长大的第二代华人基督徒,曾被呼召前往中国或东南亚服侍,如今携家庭"归返"故土。他们精通三语、具备跨文化经验与宣教根基,却无奈表示:"本地教会不知如何安置我们这样的人。"

一位姐妹坦诚分享:"我在这里信主受洗,但如今归来却无处容身。"一位从事文化研究的年轻人反思:"粤语堂满是白发,国语堂热闹但属于新移民,英语堂与我成长的氛围完全不同……现在我去国际教会,主要是为了孩子需要。"

这些不是批评,而是"夹缝一代"迷失感的真实写照——他们常常陷入失语、无根与不可见的困境。

聆听的姿态:谦卑者的声音

令人鼓舞的是那些带著谦卑的分享。有领袖坦承"前辈"可能成为阻碍而非帮助;也有人挑战教会停止给下一代贴上"过于敏感"的标签,而要学会倾听。

下一步:不是代言,而是同行

最后的小组讨论为大会画下动人句点。讲员们重申贯穿始终的核心信念:华人聚散不是历史偶然,而是上帝国度的战略部署。冯浩鎏医生借使徒行传11章阐明,今日宣教图景与早期教会相似——不是依靠建制,而是藉著平凡信徒在分散之地的忠信生活。

呼吁清晰可见:侨民宣教不应与传统模式对立,而应互补。正如董家骅牧师所言:"多样性就是最佳策略。"创新不必统一,多种模式可以共存。多位讲员强调第一代信徒的塑造性角色:他们不仅要鼓励下一代,更要亲身践行跨文化使命;也有人挑战教会从儿童期就培育宣教想像力,而非等到青年阶段。

实践层面,有牧者提出"MD异像"(Mission-Driven Vision)——教会应成为山上的城、关怀脚下的边缘群体,将门训与外展相结合。从学习新语言到在外卖店开辟社区事工空间,真正的宣教始于本地。讲员们敦促华人教会向非华人群体学习,开展本地多元事工,包括面向穆斯林、阿富汗人、伊朗人的工作。

这场讨论超越了策略总结,成为跨代际、文化与事工背景的校准时刻。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是:"不要只运行项目,要活出呼召。"吕子峰的提醒也让我铭记在心:"要讲述,也要谦卑聆听。"

结语:超越传承,迈向代际互差

今日华人教会不再遵循单一的"火炬传递"叙事。它已成为多声部运动——文化互鉴、语言交融、代际互差互送。若我们真相信流散是上帝在这时代的宣教策略,那么就不该缺失任何一代人、贬损任何一种语言、牺牲任何群体的归属感。

愿我们为祂分散,也奉祂的名聚集;愿我们学会聆听、彼此建造,共同走向未完成的禾场。

尾注:

MD异像指"使命驱动异像"(Mission-Driven Vision),是闭幕讨论中一位牧者分享的概念,强调教会既被使命聚集,也被使命差派。该异像包含成为山上的城、关怀脚下的边缘群体,以及将门训与外展相融合。

原载于华源协作,基督日报蒙允转载并翻译

  • 十年体悟:一位牧师从规律运动中构建的

    十年体悟:一位牧师从规律运动中构建的"运动神学"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屏幕主导的时代,久坐不动是常态。大卫·马西斯牧师(兼作家)经过十年规律运动与灵性默想,开创性地提出"运动神学"——基督教的运动观。其新著A Little Theology of Exercise(中文暂译《运动神学简论》)将圣经智慧与现代运动科学相融合,为基督徒提供了一套身心合一的健康实践指南。

  • 新基因工程技术诞"三人DNA婴儿"用人类胚胎实验引伦理争议

    近日一项基因工程技术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学家和基督教伦理方面的的担忧。英国使用三人的DNA创造婴儿以预防致命的遗传性疾病,据悉过去五年内已有8名"三人DNA宝宝"出生——除父母DNA外,这些婴儿身上还会有0.02%来自另一位女性的遗传物质。

  • 可持续宣教研讨会:"关系优先"成21世纪新模式

    "2025可持续宣教研讨会"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传联会罗兆麟牧师指出华人教会半世纪宣教迷思:追求数字、各自为政,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他疾呼"关系"才是永续关键,强调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连结,翻转传统量化思维。

  • 全球华人宣教会议线上举行 聚焦21世纪门训与契机

    第五届全球华人宣教网络会议于2025年7月6至12日举行,今年以"华人教会的门训与契机"为主题,涵盖儿童与青少年事工、长者、圣经研读、保罗书信、启示录及现代科技(如AI)等多个面向。会议由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海外校友会所设立的"信望爱宣教动员中心"主办,为自2021年以来连续第五届举办的全球华人网络宣教会议。

  • 被禁普林斯顿大学女子田径赛 跨性别运动员兴讼

    一名自认为女性的男性运动员,因被取消女子田径赛的参赛机会,现正向普林斯顿大学及相关体育官员提出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