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十月,基督徒之間關於要不要過萬聖節的意見和聲音都會再起,周而復始,反覆循環。
有的教會藉此機會教導信徒如何「分別為聖」、抵制世俗文化;有的教會則希望藉此機會「擁抱文化」和「走進社區」。
在明顯的對立中,也有一些中立的聲音,希望大家可以客觀地看待萬聖節。
而我希望提出的進路是從「取消」到「取代」。
在我分享和提出我的意見之前,有兩個重要的前設我需要先説明:
1:教會有責任和使命用聖經世界觀去教導我們的會眾如何看待世俗文化和節日,而萬聖節毫無疑問是當今世俗文化的代表,雖然其背後的屬靈意義其實早已經被淡化,甚至絕大多數人都對其一無所知,某種程度上聖誕節也是如此,除了基督徒,世人對聖誕節的慶祝,其實早已經是世俗化和商業化的結果,而我相信,教會有責任在這些方面對信徒進行教導和引導,特別是對萬聖節這些富有爭議的節日。
2:基督教與文化的關係錯綜複雜,我個人更加傾向於基督教或者教會,對文化有更新的使命。我們當然可以反某種文化,也可以排斥某些文化,但是我們卻無法活在真空中,面對現實的世界和紮根於我們社會中的文化,最好的進路和選擇應該是更新和改變,而不是毫無顧忌地擁抱或不假思索地排斥。毫無顧忌的擁抱會導致教會失去其獨特性和聖潔,而不假思索地排斥則會導致教會與社區和福音朋友脱節。
當然,關於這兩個前設的討論已經非常豐富,我不想多加復述,只希望藉此提出一個我認為針對當今社會和教會切實可行的進路,主要的對象是教會而非家庭或個人,就是教會如何透過各樣的事工,更新和取代現有的萬聖節文化。事工只是載體,為的是更新文化。
首先,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們無法取消萬聖節。我們可以個人主觀上切割萬聖節,但是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和本事取消萬聖節的文化,我們也無法完全消除萬聖節的影響和糖果在孩子們心中的悸動,特別是作為4個孩子的父親,我不知道該怎樣完全消除每年萬聖節期間,我的孩子們內心對糖果的那種執念。
所以,與其取消萬聖節,我們是否可以更新萬聖節的文化?與其抵制萬聖節,我們是否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取代萬聖節對我們的影響和衝擊?與其與萬聖節切割,我們是否有更好的途徑來接觸和邀請我們的鄰舍?
1:取代性聚會
教會可以考慮開辦一些取代性的聚會,包括豐收感恩集會,或者在教會停車場,用聖經主題裝飾我們的車,供應糖果。北美稱之為 Trunk or Treat,教會透過舉辦這些聚會,一方面可以成為我們教會裡的孩子應對萬聖節的方式,也可以成為我們教會接觸和擁抱社區的方式,以此邀請更多的人走進我們的教會。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剛剛從我們當地一間教會的 Trunk or Treat 活動中回來,我帶著我的4個孩子,領取了一些糖果,參加了教會裡豐富多彩的小遊戲,吃了熱披薩,喝了熱巧克力,也認識了新的朋友,最後滿載而歸。我之前服事的教會也在我們教會的停車場和體育場舉辦了豐富多彩的秋收嘉年華,形式非常類似,有許許多多社區裡的家庭因此走進我們的教會,瞭解我們的教會,為日後傳福音帶來了契機和窗口,也讓我們的教會更加紮根於我們的社區,而不僅僅只是華人社區。
與其與萬聖節切割,在萬聖節當天躲起來,其實我們也可以打開教會的大門,歡迎社區裡的家庭以不同的形式走進我們的教會。
2:家庭聚會
今年萬聖節當晚,我們將邀請教會的孩子們來到我們家,舉辦簡單的「Play Date」活動,讓孩子們一起玩耍。我們會為孩子們準備熱巧克力和糖果,並穿插一些聖經知識問答遊戲,提供一些小獎品。
同時,家長們也可以留下來交談、分享,享用熱巧克力和點心。我們也歡迎新朋友們加入,互相認識。
與其完全與萬聖節切割,不如透過建立温暖的社羣文化和彼此相愛的氛圍,在教會的羣體中培養孩子們的信仰,以此抵禦世俗文化的侵襲。
3:宗教改革紀念日
每年10月31日,除了是西方的傳統萬聖節,也是教會歷史中意義深遠的宗教改革紀念日。遺憾的是,人們對宗教改革紀念日的熱情遠不及對萬聖節的重視,包括教會在內,許多弟兄姊妹對這個紀念日的意義也知之甚少。教會是否可以考慮在每年的10月31日晚上舉辦年度宗教改革紀念日的特別活動,介紹宗教改革的歷史和對今日的意義,並從神學、教會歷史及牧養角度開展不同主題的講座,藉此豐富教會的宗教改革紀念日活動。
用基督教文化和宗教改革的精神來對抗世俗文化,才是唯一的出路。
4:洞察萬聖節背後的文化
關於萬聖節背後代表的妖魔鬼怪形象,以及是否存在對其崇拜的問題,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我要探討的是萬聖節背後的更深層文化,這也是教會應該花更多時間教導會眾的部分,特別是父母。我們需要明白,究竟該警惕什麼,又該對抗什麼。我們需要擁有文化洞察力。
首先,我們的孩子被糖果所吸引、所控制,他們內心深處渴望糖果,渴望流行文化和某種程度的歸屬感,這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世俗文化和商業勢力正是洞察到孩子們的這些渴望,才大張旗鼓地利用這些節日。因此,不參加萬聖節並非終極的解決之道,反而要透過理解孩子內心的渴望來訓練他們,這才是教會的出路。僅僅抵制萬聖節,並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孩子們的心靈需求,也無法消除孩子們對滿足感和認同感的渴望。
同時,在教導孩子不要被糖果吸引,或不以糖果為滿足時,我們也需要自我反省。我們是否也被某些事物吸引?是否在追求神以外的滿足?我們是否在世上尋求成功、名利和地位?若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又如何教導孩子在萬聖節時不向糖果妥協呢?
其次,萬聖節背後的文化還體現出合羣、吸引眼球和與眾不同的心態。人們希望透過萬聖節的裝扮和活動來融入羣體,讓孩子接受這種合羣的文化:「看,大家都在裝扮,好熱鬧,所以我也要這樣。」我們需要用奇裝異服來吸引目光,成為全場最矚目的那位。這些文化內涵才是教會需要警惕的,而非僅僅是因為萬聖節中妖魔鬼怪的形象而提出反對。
「我們要明白,如果神恩慈地拯救了你的孩子,那麼他/她就可能會在這個文化中被疏離,甚至被認為'很怪異'。這些受過門徒訓練的孩子信仰不會被世人接受。相反,他們會因為忠於神的樣式而被世人厭惡(可13:13;約15:19)。我們需要培養這一代人,讓他們甘願與同齡人不同,為正直和公義而看似'不正常'。這樣的教養,往往與我們作為父母的天然意願背道而馳。」(節選自 《家庭門徒訓練》馬特·錢德勒、亞當·格里芬 著 )
總結:
「取消」萬聖節或許簡單,一句口號、一個決定便能達成;但「取代」卻需要實際的付出與服事。
「切割」也許容易,關上門、不讓孩子參加就能實現;但敞開家門,用愛接納並擁抱社羣則困難得多。
我們當然需要「分別為聖」,但這不代表只能被動地迴避;我們也應當與世界有別,但這不意味只能逃避萬聖節。
「分別為聖」和「反敗為勝」的首字母都是「fbws」(注:漢語拼音首字母)。
我們是否可以在對萬聖節持警惕態度的同時,帶著熱情和誠意,用愛心接待社羣與鄰舍,真正做到「反敗為勝」,而不僅僅是喊口號「抵制萬聖節」?
我們是否可以在不參加萬聖節活動時,用理性且具説服力的方式向孩子們解釋萬聖節的文化危害,幫助他們認識那背後的世俗滿足和取悦眼球的文化?
原文發佈於 勇守真道,基督日報蒙允轉載。
秦恩光牧師,秦恩光牧師,與妻子育有4個年幼的孩子,温哥華浸信會信友堂拜訪牧者(主要服事教會中的年輕家庭和青少年)。前美國印城華人教會西北堂的植堂者/牧者。加拿大華人神學院教牧學博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