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灣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發佈的微電影《慢飛天使》,講述了一個遲緩兒媽媽不被老同學接納的故事。
但是這個媽媽卻勇敢地走近她的老同學,並且告訴她們,「我的孩子不是智障,他也不是生病,他只是比別的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多一點付出和照顧。所以他才被稱為遲緩兒,比別的孩子都慢一點。可是,他也有一個很可愛的名字,叫作『慢飛天使』。」
最終,這位媽媽的老同學放下排斥與歧視,伸出手接納他們母子。
伊甸基金會希望通過這個微電影,呼籲大眾關注遲緩兒,服務「慢飛天使」及其家庭,減少對他們的歧視,增加對他們的理解和關懷。
母親節前夕,伊甸基金會還邀請到天生無手的國際口足畫家楊恩典,以伊甸天使媽媽的身份,為慢飛天使微電影特映會站台。
楊恩典出生時就沒有手,但是因著牧師夫婦和很多愛心人士的幫助,她得以用雙腳生活、作畫,並且還結婚生子。楊恩典以自己的故事鼓勵遲緩兒母親們,要勇敢堅持,也呼籲人們少些歧視,多謝同理心。
據悉,台灣越有十萬名發展遲緩兒,其中至少有五千名遲緩兒生活在偏遠鄉鎮。這些家庭面臨缺乏大型醫院、幼教環境不佳、鄰裏歧視、以及低收入卻要背負龐大育兒開支的問題。
其中社會歧視問題最為普遍,也會給遲緩兒造成心理壓力,影響他們接受治療和教育的意願。
伊甸基金會邀請大眾捐款加入守護「慢飛天使」的行列。請至伊甸官網,瞭解捐款詳情。
-
十年體悟:一位牧師從規律運動中構建的「運動神學」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屏幕主導的時代,久坐不動是常態。大衞·馬西斯牧師(兼作家)經過十年規律運動與靈性默想,開創性地提出「運動神學」——基督教的運動觀。其新著A Little Theology of Exercise(中文暫譯《運動神學簡論》)將聖經智慧與現代運動科學相融合,為基督徒提供了一套身心合一的健康實踐指南。
-
新基因工程技術誕「三人DNA嬰兒」用人類胚胎實驗引倫理爭議
近日一項基因工程技術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學家和基督教倫理方面的的擔憂。英國使用三人的DNA創造嬰兒以預防致命的遺傳性疾病,據悉過去五年內已有8名「三人DNA寶寶」出生——除父母DNA外,這些嬰兒身上還會有0.02%來自另一位女性的遺傳物質。
-
可持續宣教研討會:「關係優先」成21世紀新模式
「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傳聯會羅兆麟牧師指出華人教會半世紀宣教迷思:追求數字、各自為政,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他疾呼「關係」才是永續關鍵,強調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連結,翻轉傳統量化思維。
-
全球華人宣教會議綫上舉行 聚焦21世紀門訓與契機
第五屆全球華人宣教網絡會議於2025年7月6至12日舉行,今年以「華人教會的門訓與契機」為主題,涵蓋兒童與青少年事工、長者、聖經研讀、保羅書信、啟示錄及現代科技(如AI)等多個面向。會議由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海外校友會所設立的「信望愛宣教動員中心」主辦,為自2021年以來連續第五屆舉辦的全球華人網絡宣教會議。
-
被禁普林斯頓大學女子田徑賽 跨性別運動員興訟
一名自認為女性的男性運動員,因被取消女子田徑賽的參賽機會,現正向普林斯頓大學及相關體育官員提出索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