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當年,聯合聖經公會(亞太區)聖經翻譯顧問彭國瑋老師在紀念馬氏研討會上表示,《官話和合譯本》只是宣教士預設《聖經》中文譯本的三個進路之一,因此在展望未來聖經中譯的發展,就有必要了解當年宣教士在「語體」議題上的考量。
根據「聖經惟一,譯本有三」的原則,原先鎖定了不同代表的讀者羣,但時至今日,若單從白話文(官話)或文言文來區別瞭解語體,本身沒有太大意義,因此,彭老師試著從產生特定語感的「文學風格」來看語體,大略而言,部分現有的聖經中譯都延續了《官話和合譯本》的傳統,而他也得承認,主流的聖經翻譯所根據的語體,仍是《官話和合譯本》的傳統。
下面將會從「教育程度」、「社羣」與「使用目的」三個向度來思考新的譯本,會是基於《官話和合譯本》的語體傳統之內,抑或在此之外另覓出路。
今天的讀者羣該如何設定
隨著讀者中文嬝?教育水平達至一定水平,彭老師直言單一的語體、而且是《官話和合譯本》的語體並不能滿足所有中文讀者的需要,他認為現今的情況不亞於當年宣教士面對的複雜──海外地區與中國大陸、大陸沿海與內地,乃至城鄉之間都存在著不同程度教育機會的落差。
他不諱言表示,「現代化後的《官話和合譯本》語體,也陳鉭”炯﹞尷壅悒髐l的需要,但該是普羅大眾、販夫走卒的聖經語體嗎?」
此外,長久以來《官話和合譯本》既是教會人士使用的符號語言,但對廣大禾場的教會外社羣而言,卻是一套陌生、難明的語言。最後,彭老師不禁問到,若從宣教角度來看,「上述的語體,該是給他們的聖經語體嗎?」
他坦言,這些議題都是聖經中譯需要嚴肅以對的議題。
聖經的「使用目的」為何
事實上,翻譯原則既受聖經「使用目的」之影響,早已是眾多中譯先行者思考、面對的議題。兩個語言的翻譯,永遠會牽涉到「保留原文形式抑或譯文可讀易懂,何者居先」的問題,換句話説就是「魚與熊掌」兩者必有取捨,這也印證了翻譯當中的折衷手法。
彭老師表示,翻譯方式中著重與強調之不同,有:「形式對等」與「弁鉆齔央v兩種方式。而在當時普及教育不高、對基督教文化完全沒有概念的十九世紀末,《官話和合譯本》所採取的原則完全是在「忠於原文」與「可讀易懂」兩者中間來取捨、妥協,因此,若以與原文差異來批評《官話和合譯本》,彭老師認為這未免有失公允,而且這也顛覆了它原先設定「顯淺易明」的使用目的。
基於折衷的特性,《官話和合譯本》亦難以成為形式嚴格忠於原文的譯本,因此彭老師對此表示「傳統決定了這個傳統的侷限」,而「《官話和合譯本》也陷入在傳統與語言的張力之中」。但是,對於「非中文」的表達形式對嬝牧抭y成不便,他強調這是形式對等的譯本一個可思考的問題。
彭老師總結到「若要有嚴格形式對等的中文譯本,先決條件是在《官話和合譯本》之外另闢新途;而跟隨《官話和合譯本》傳統的譯本也是不可能脱離其『達意先於原文/形式的保存』之藩籬。」但是,他明言「形式上的『忠實』並不等同於『忠於原文』」。
最後,他坦言不論是在牧養、學術及福傳的角度上,都會因為語體風格而有所限制;而《官話和合譯本》能夠行之有年,其使用的語體傳統自然有其繼續存在的理由,同時,他也十分強調翻譯中的兩難,因此聖經中譯的未來,就必須回到上述基本的問題之上。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