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導演本想博出位 拍《收容箱》受感動信主

BrianIvie
BrianIvie

記錄南韓一位愛心牧師在住宅外設置棄嬰收容箱的電影The Drop Box (中文翻譯:《收容箱》)即將於三月初在全美上映。故事賺人熱淚,其預告片得到全球網友的熱烈回應。導演布萊恩.艾弗(Brian Ivie)透露,他拍攝這部電影的出發點本來是為了自己可以出名,但在過程中他卻找到了比這更加大的東西--他得救信主了。

現年只有24歲的布萊恩,畢業於南加州大學電影系。他自幼夢想有一天能拍攝一部好電影,在聖丹斯電影節(全美最具殊榮的獨立電影比賽)參賽。2011年,當時他還是大學生,他從《洛杉磯時報》讀到了有關這位南韓牧師的報導,立刻覺得他的機會來了。

dropbox_pastorlee
dropbox_pastorlee

在南韓,每年都數以百計的嬰兒因為身體或智力上有殘疾、或是未婚媽媽無法照顧而被遺棄。這位南韓的李鐘落(Lee Jong-rak)牧師被神感動要照顧這些被人遺棄的嬰孩。他於是設計了一個像郵箱一樣的收容箱,讓母親可以在不暴露身份的情況下,放心把孩子留下來。棄嬰收容箱裡鋪著厚厚的毯子,裏面的燈光和温度會讓嬰兒覺得舒服。當有人把孩子放進收容箱後,就會有鈴聲響起。緊接著就會有助手把孩子抱進房間,李牧師和妻子及他們的小團隊便會給孩子餵食穿衣。目前他們照顧好幾十位孩子,很多都是有殘疾的,如聾啞、失明、唐氏綜合症和腦癱等等。

「這位牧師在他的教會設置棄嬰收容箱,他的故事撼動了我的心坎。我想,可能這就是我打入聖丹斯電影節的黃金入場券。」布萊恩説。

於是布萊恩積極聯繫上李牧師,徵求他的同意來拍攝一部有關他的事工的紀錄片。李牧師回應説,他不是很清楚什麼是紀錄片,但他邀請布萊恩去他的家裡住一下。於是布萊恩用網站Kickstarter羣眾募資,並成功説服一家攝影公司捐給他攝影器材,最後他飛到南韓去拍攝這個他深信能讓他一舉成名的故事。可是,他在首爾找到的並不是名利,而是信仰。

「我不抽煙,我跟媽媽一起看《福斯》(FOX)新聞,所以我以為自己是基督徒。」成長在天主教家庭的布萊恩説,「可是,當我親眼看見李牧師的愛和勇氣,我找到了真正的信仰。他把自己的生命擺上,卻不是為了隨從風俗。」

通過這個過程,布萊恩説他「得救了」。這個信仰的經驗更幫助他找到人生的目的,把他從憤怒的情緒和色情成癮的掙扎中釋放出來。

「剛開始的時候,我一心要利用這些韓國人來滿足我打入聖丹斯電影節的慾望,但我找到了更大的東西。」布萊恩説。

屬靈復興的經驗促使布萊恩再飛往韓國兩次去完成這部電影的拍攝。The Drop Box將於3月3日至5日在全美電影院陸續上映。布萊恩也特別把拍攝這部電影的個人經歷寫成書 The Drop Box: How 500 Abandoned Babies, an Act of Compassion, and a Movie Changed My Life Forever《收容箱: 五百個棄嬰、憐憫的行動和永遠改變我一生的電影》,於3月1日發行。

The Drop Box電影由美國愛家協會(Focus on the Family)發行。由於該片題材強調嬰兒生命的神聖,相信將會成為維護生命權(pro-life)運動的有力工具。布萊恩亦表示,他希望這部電影可以把維護生命權運動帶進另一層次,不單單是反墮胎,而是專注於幫助那些面對困難決策的母親。

「李牧師不是那種只向著女人大喊不要墮胎的男人,但他説的是,『我會帶著你的孩子,用愛來把他們養大』。告訴人們,他們很重要,他們的孩子也很重要,應該是面前的方向。」

雖然The Drop Box電影最終並沒有進入聖丹斯電影節參賽,按照布萊恩解釋「它不如很多其他更好的電影」,但可能這只是因為布萊恩太謙虛。The Drop Box電影得到了波特蘭電影節及哈特蘭電影節的裁判們的好評,並在聖安東尼奧獨立基督教電影節(San Antonio Independent Christian Film Festival)上榮獲「最佳電影獎」。

今天布萊恩的人生焦點已不再是個人的得失或名利,他最在意的是他所創作的電影能否成為福音的管道。

「很多人得救之後,跑去亞馬遜叢林,傳福音給未得之民。」布萊恩説 ,「但我想通過在好萊塢製作非一般的好片,去得著這裡面和外面的許多人。」

  • 十年體悟:一位牧師從規律運動中構建的「運動神學」

    十年體悟:一位牧師從規律運動中構建的「運動神學」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屏幕主導的時代,久坐不動是常態。大衞·馬西斯牧師(兼作家)經過十年規律運動與靈性默想,開創性地提出「運動神學」——基督教的運動觀。其新著A Little Theology of Exercise(中文暫譯《運動神學簡論》)將聖經智慧與現代運動科學相融合,為基督徒提供了一套身心合一的健康實踐指南。

  • 新基因工程技術誕「三人DNA嬰兒」用人類胚胎實驗引倫理爭議

    近日一項基因工程技術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學家和基督教倫理方面的的擔憂。英國使用三人的DNA創造嬰兒以預防致命的遺傳性疾病,據悉過去五年內已有8名「三人DNA寶寶」出生——除父母DNA外,這些嬰兒身上還會有0.02%來自另一位女性的遺傳物質。

  • 可持續宣教研討會:「關係優先」成21世紀新模式

    「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傳聯會羅兆麟牧師指出華人教會半世紀宣教迷思:追求數字、各自為政,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他疾呼「關係」才是永續關鍵,強調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連結,翻轉傳統量化思維。

  • 全球華人宣教會議綫上舉行 聚焦21世紀門訓與契機

    第五屆全球華人宣教網絡會議於2025年7月6至12日舉行,今年以「華人教會的門訓與契機」為主題,涵蓋兒童與青少年事工、長者、聖經研讀、保羅書信、啟示錄及現代科技(如AI)等多個面向。會議由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海外校友會所設立的「信望愛宣教動員中心」主辦,為自2021年以來連續第五屆舉辦的全球華人網絡宣教會議。

  • 被禁普林斯頓大學女子田徑賽 跨性別運動員興訟

    一名自認為女性的男性運動員,因被取消女子田徑賽的參賽機會,現正向普林斯頓大學及相關體育官員提出索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