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新书《我和我的孩子怎么了》 青年主角现身分享网络沉溺重生实录

《我和我的孩子怎么了:家中熟悉的陌生人》记录18个年轻人走出网络沉溺的真实故事

青少年网络沉溺问题持续受到社会关注,香港基督教服务处7月17日在香港书展基督教坊"有Say广场"举办分享会,邀请过来人现身说法,并请来精神科医生分析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推出新书《我和我的孩子怎么了:家中熟悉的陌生人》,在今届书展展出。书中记录了18个年轻人走出网络沉溺的真实故事。

其中一位曾沉迷打机的个案阿熙在书展上现身分享说,他的生活只有打游戏,因为与同学关系不好、遭受欺凌而不敢上学,整天待在家里无所事事,也不敢告诉家人,更不知道去哪里找学校社工帮忙。后来他接触到基督教服务处的辅导中心,得到社工的关心。

阿熙说觉得有人关心真的帮到他:"以前我和妈妈关系很差,有次我在玩网络游戏『食鸡』时和朋友聊天,妈妈听到以为我想吃鸡,真的去煮了一只鸡给我,让我很感动,从此我们的关系变好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常被人欺负,渴望得到关心,这就是我沉迷网络的原因。"

香港书展
阿熙(左)在书展上分享走出网络沉溺的真实故事。(图:基督日报)


精神科医生李明冲:游戏"主动喂食"提供即时快感

精神科专科医生李明冲亦现场解说剖析网络游戏吸引人的原因。他指出,"打机"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赌博"。每次游戏都会带给玩家满足感,刺激脑部释放多巴胺,这种愉悦感受驱使人持续投入游戏。

他分析说:"现实生活难以提供即时而且强烈的满足感,例如在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能力评分,即使表现出色获得奖励,往往也需要等待数日,满足感相当有限。然而游戏却能『主动喂食』这种即时快感,目的就是要让玩家持续沉迷。"

李医生特别提醒家长,应当以身作则远离手机,"当父母与子女交谈时,若心不在焉地想著上网购物,孩子会感受到的。若果这成为孩子的成长经历,他们长大后很可能会复制同样的行为模式。"

他又呼吁社会大众反思:"当游戏能轻易填满年轻人的24小时,我们究竟能提供什么更有意义的事物来填满他们的时间呢?"

香港书展1
精神科医生李明冲(左)表示"打机"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赌博"。(图:基督日报)


夫妇营运中小企 支持年青人重投社会

Tony和Eunice夫妇创办两间公司分别是数码营销和教育中心,他们表示深信年轻人拥有无限潜能。公司透过基督教服务处的转介,聘请了四位年轻人,最长任职四年,最短也有半年。他们认为这些年轻人比一般求职者更加细心,只是性格较为害羞,若按照常规面试程序,相信大部分企业可能不会录用他们。

公司曾安排其中一位年轻人负责编写程式,另一位则管理社交媒体,让他们尝试不同岗位。结果他们表现出色,公司十分珍惜这些人才,而他们也积极学习,进步显著。其中一位更因渴望增进知识,决定重返校园进修。

Tony表示:"虽然他离开了公司,但我非常支持他的决定。这些年轻人从原本在家隐蔽生活,到能够重新投入社会工作,甚至意识到自身不足而选择继续读书,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欣慰的事,因为我们真正帮助他们重投社会。"

Tony Eunice
Tony和Eunice夫妇藉著公司支持年青人重投社会。(图:基督日报)


经济不景 仍给年青人机会

会后,Tony和Eunice接受《基督日报》访问时分享,他们之所以愿意服务这群年轻人,源于长期以来透过金钱奉献支持基督教服务处的事工。作为雇主,他们希望帮助那些已准备好重新投入社会、却难以找到工作的年轻人。既然公司有能力,便决定提供机会与培训,协助他们融入职场。

被问及在香港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公司营运与聘用这些青少年的决策时,Eunice表示,两间中小企业成立十多年来经济稳健,持续因应社会环境和客户需求调整策略,感恩至今未因经济因素影响对年轻人的支援。

Tony补充,他们聘请这些年轻人时,完全视他们为正式员工,并强调:"他们绝对有能力完成工作,只是较害怕与人沟通。只要安排合适的岗位和提供适当培训,他们的表现与一般员工无异,甚至做得相当出色。"

至于年轻人与公司同事的合作是否面临挑战?Tony指出,新人入职时会向全体同事说明他们的背景,因此沟通上并无障碍,大家清楚如何协作。同事们会主动以耐心和爱心与这些年轻人互动,过程中需要一段适应期,包括理解他们的情况、评估工作是否适合,以及安排能发挥所长的职位。

相关报导:

香港书展基督教坊主题"文字陪伴" 打造"有温度的阅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