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美學者臨風弟兄亦特地將《今日基督教》雜誌對凱勒牧師的訪問文章全文翻譯分享出來。臨風弟兄表示:「華人教會傳統上或许注重傳福音的直接效果,有時把『關心社會貧窮』的舉動看作是『社會福音』,也就等同於『新派』,於是因噎廢食,讓善行好像變成佛教的專利。這本書可能是個很好的提醒。」他強調:「凱勒牧師對那些不關心窮人的人講了很重的話,『我所知道的是,如果我不關心窮人,如果我的教會不關心窮人,那就是邪惡。』」
在談及「慷慨是聖經所講的公義的關鍵」這一點時,凱勒牧師解釋使用「慷慨的公義」這個詞彙的原因是很多人把公義與慈善救濟分開。很多人説,周濟窮人是同情心與愛心的表現;但約伯也説過「如果我不慷慨,我就觸犯了上帝」。這意思是,慷慨並不是一個選項。凡不與貧窮人共用,在定義上就是不公義。凱勒牧師説,「所以我們盡力周濟窮人,這就是聖經中有關公義的意義。」
有關上帝恩典與公義之間的關係,凱勒牧師特意講到「因果關係」,是上帝的恩典使我們公正。福音的信息告訴我們,「我們雖然不是因著好行為得救,我們是因著恩典和信心得救,但是這個信心會改變你的生命,使得你會有好行為。」他説,根據聖經的教導,「如果你真被上帝的恩典(恩惠)所改變,你就會去關心窮人。」
凱勒牧師還講解「佈道與公義之間的關係」,他説自己作為一個牧師,責任是傳揚上帝的話,領人進入信仰,並教導他們做門徒。他同時認為,「信耶穌包括遵守他所有的教訓,而其中就包括幫助窮人。」他坦言,在福音派當中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關心社會公義不是教會的事;但也有些較年輕的福音派對此有激烈的反應,他們認為教會唯一的使命就是「上帝的話語與 社會責任並重。」凱勒牧師希望提醒福音派基督徒,「幫助窮人的動力是由於經歷上帝的恩惠而來的。」
在凱勒牧師另一本書《假神》(Counterfeit Gods: The Empty Promises of Money, Sex, and Power, and the Only Hope that Matters)裏,他討論到財富、愛情、權力這些在文化中的偶像。凱勒牧師在此也具體講到攔阻我們尋求公義的有「種族歧視」、「權力」及「財富」這些偶像。
針對「種族歧視」,他説,「人看人,總以為有些人比自己差,認為這等人所遭遇的困難是自取的。這種自以為義,認為自己比別人好的態度,就表示我們的心沒有安息在恩典的福音上面。」他還説到,「權力是另一個偶像,公義需要我們參與其他族羣的生活,達到權力共用。」最後他講到財富是另一個偶像,「我們崇拜『安全感』。在《申命記》15章,上帝説如果你照顧窮人,上帝會照顧你。上帝知道,人們不照顧窮人的原因是他們害怕。人們説『我需要存很多錢』,但是上帝説『那是不信任我。你希望金錢能給你那我應該給你的安全感。』」
如欲阅讀《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英文原文,請瀏覽:Tim Keller: What We Owe the Po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