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基督教兩會張克運院長等一行七人本週到達悉尼對澳洲教會進行交流調研活動。他們於今天上午十時假衞斯理傳道中心與當地華人教會的牧者就行了交流座談會。雪梨華聯會國語事工代表,聖公會代表以及靈糧堂代表均出席了本次座談會,大力增進了海外華人教會與中國大陸教會之間的瞭解。
來訪的中國代表包括:江蘇省基督教協會,江蘇省聖經專科學校校長張克運牧師;淮安市基督教中心堂主任牧師陳彬牧師,淮安市基督教中心堂牧師倪金禮牧師、張虔敬牧師,會友许明春姐妹;以及來自江蘇省宗教事務局領導和淮安市宗教事務局領導各一位。
張院長在研討會上主要向雪梨華人教會牧者介紹了近代中國教會的三個特色:
一、知足和感恩
張院長説中國教會的信徒最主要的一個特色就是懂得知足與感恩。1979年中國落實宗教政策,基督徒不但可以公開表明自己的信仰,而且還不遠千里參加教會崇拜。當時教會不及現在密集,有的信徒家離教會相隔三十裏路,要走近六小時的路程,而且他們總是穿上最好的衣服。張院長分享對於這些信徒來説,即時聚會條件不好,但只要能聽到有人給他們講道,能參加聚會就已經非常感恩了。
他接著引用詩篇二十三章的經文描述中國的信徒是「走過死蔭的幽谷」才進入「青草地」的。他説:「走過死蔭的幽谷,一生下來就在青草地,是不知足的。死蔭幽蔽漪好經歷,對中國基督徒來説是寶貴的財富。」
二、中國教會高速成長,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
張院長坦言中國信徒的高速成長,是挑戰,也是負擔。他本人來自江蘇,1950年當地只有五萬信徒;到了1997年,據統計,信徒人數以上升到九十七萬人;今天得救的人數增添至了一百六十萬之多。上帝除了天天加給當地教會得救的人數,還在改建和新建教堂的事上不斷供應。今年單南京就有三十七所教堂建起,張院長感歎:「不是人揀選了上帝,而是上帝揀選了我們……如果中國教會蒙上帝喜悦,上帝就不會如此恩待,把得救的人數天天加給教會。」
三、中國教會是充滿希望的教會
張院長説雖然中國教會資源仍不夠豐富,但正邁向健康和系統化。信徒增多,教會要提供起碼做禮拜的地方,他説:「就像吃飯,教會的基本設施要得到滿足。」植堂就成為了教會的其中一項事工。他繼續分享:「要建一所一百萬人民幣的教會,對農村來説不是小數目。中國的基督徒,一班平民百姓,如果沒有信心,生命沒有得到成長,就不可能見到教會建起來,目睹未來生命的建造。」
與澳洲不一樣的是,中國的土地是國有的,增地建教會工作繁重,包括與政府協調。張院長見證在教會植堂甚至得到政府官員的扶持與關心。政府官員不單只提供了便宜的土地,還提供建堂的材料,因為他們認同教會在社會和諧和家庭和睦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張院長接著分享了江蘇教會的發展狀況。
神學教育培訓,義工傳道人的重要作用
中國教會增長之快,令教會牧師供不應求,神學培訓刻不容緩。張院長説就江蘇一百六十萬信徒,牧會的牧師只有一百七十至一百八十名,相當於一位牧師牧養一萬信徒。為了滿足龐大的屬靈需求,中國教會出現了一些專門從事講道,不受奉獻的義工傳道人。這些傳道人現有五千多人,全國共六萬。他們都是經過多次的培訓,具備了一定帶領教會能力的信徒領袖,是對中國教會特別的祝福。
在江蘇有一所聖經學校,由江蘇兩會合辦。全國類似的聖經學院共有十九所,只有一所面向全國招生,主要是對全國4323間登記的教會提供牧者。一年就要培養四十人,但還是遠遠不及教會人數的增長。有的教會出現輕牧養,重宣教,或重牧羊,輕宣教的現象,張院長一方面強調牧養工作的重要,另一方面呼籲教會必須找到平衡點,他説:「教會中每人的需求都不一樣,因此教會要履行主吩咐的使命,深入牧養工作。」
出版事工
張院長表示江蘇省是最早印刷聖經的地方之一,現在每年印刷五十萬冊。其他文字工作上,包括靈修類、工具書和神學書籍等就有一百多個品種每年供應全國以及香港和台灣等地的需求。
此外他們更成立了愛心公益基金。張院長説為求達到社會關懷專業化,他們與愛德基金會合作,成立了理事會學習運作模式,力求做好教會內部與外部的社會服務。
最後,張院長激動地説:「上帝把中國這片熱土交託給我們。上帝已經在中國教會打開了門,而且越來越興旺,希望大家多為中國教會代禱!」
未完待續……
-
歐凱莉(1933–2025):教我如何研讀聖經的姊妹
我很蒙福,從小每週都去教會。我幾乎不記得自己什麼時候開始知道挪亞、摩西、彼得、保羅這些名字的。聖經對我來説一直都不陌生。但如果你問我:「是誰教會你如何查考聖經的?」我毫不猶豫地會回答:歐凱莉(Kay Arthur)。
-
英國人權特使:基督教受迫害加劇部分國家瀕「滅絕」威脅
鑑於基督教在全球範圍內遭受的迫害越演越烈,英國近日鎖定了十個主要在亞洲的重點關注國家,並作出承諾透過積極外交捍衞宗教自由這一寶貴人權。
-
香港基督教團體聯署反對「同性伴侶關係登記」
香港《同性伴侶關係登記條例草案》7月23日於立法會委員會審議,遭多個政黨強烈反對。性文化學會、明光社等多個基督教團體亦透過不同渠道向當地政府發聲。
-
書展新書《我和我的孩子怎麼了》 青年主角現身分享網絡沉溺重生實錄
青少年網絡沉溺問題持續受到社會關注,香港基督教服務處7月17日在香港書展基督教坊「有Say廣場」舉辦分享會,邀請過來人現身説法,並請來精神科醫生分析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原因。
-
韓國最新民調: 8成受訪者不信「同性戀是天生的」
韓國研究機構「輿論」 新近完成一項性少數羣體認知度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越來越多人認為同性戀取決於社會環境和個人選擇決定的,而非「生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