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日開始,張子江牧師將擔任基督工人神學院的代院長。
張子江牧師曾在香港侍奉教會二十多年,又走遍歐洲建立華人教會。他定居北美並於2003年退休後,仍然在世界各地多次主領宣教和培靈聚會。對此次基督工人神學院的代院長職務,張牧師撰文《為神學教育診脈——代院長的話》,表示自己能在七十之齡出任此職,「內心充滿感謝和讚美」。「 在這個既彎曲悖謬但人心靈卻充滿飢渴的世代,神學教育可説是舉足輕重。 在這時代,教會需要更多有抱負、帶使命感、存僕人的心態、洋溢屬靈生命活力的時代工人」。
張牧師繼續指出,要培養出這樣的屬神的僕人,神學教育工作者﹑教會﹑機構和神學生本身都要盡上本身應盡的責任。
神學院的責任首先在於收生的考慮——收生「最重要的是確定申請人清楚蒙召、具有終身事奉主的心態。……學院要在面試時懇求聖靈指引,甄選合宜的學生」。其次,神學院應重視對學生定時的靈性操練——「無論是哪一類的神學生,生命操練的重要性,絕不低於學術的操練」。最後,神學院的課不可太重,致使學生無法靈修,靈命反而死亡。
而神學生的責任就是要做「 一個真正回應神呼召的人,要有赤膽忠心、竭誠為主、服從紀律的態度。這種心態會令一個人竭力追求長進,努力完成學業,做一個有德行、有修養、有操守、有滿足的僕人」。此外,神學生應重視自己蒙召作全時間事奉者的身分,言行舉止、衣著打扮須合乎聖徒的體統。
張子江牧師簡介(基督工人神學院發佈)
張子江牧師於香港出生。畢業於九龍華仁書院及香港浸會大學,並獲得美國堪薩斯州州立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及美國聖路易巿聖約神學院宗教教育碩士。他全心投身教育事業,積極培育青少年人,不遺餘力地推行母語教學,是華人基督教教育的佼佼者。曾任迦密中學創校校長,香港培正中學校長,香港大學校董、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董及香港浸會大學校董、香港教育統籌會委員等各教育要職。張牧師也極其關注社會公益,曾任廉政公署反貪污行動組委員、並奉委為太平紳士,隨後更獲香港總督委任為立法局議員。
張牧師在香港期間歷任教會執事二十多年,週末在不同教會有講壇的事奉,並任多個基督教機構的董事。1991年春天,張牧師清楚從神領受全時間事奉的呼召,接受按立及差遣後,放下一切離港前往歐洲宣教,擔任基督教華僑佈道會工場主任一職,走遍歐洲,在華人當中宣教及建立教會,包括在東歐四國的華人教會。在歐洲事奉期間,曾參與《號角歐洲版》的創刊,協助建立倫敦福音戒賭中心、基督教華人基督徒擬]福音事工團契,以及全時間兩年制的歐洲教牧訓練文憑課程。
1995年,張牧師經歷換腎手術,蒙主看顧,至今仍健康。1999年底遵醫生囑咐離開歐洲工場,回到美國定居,與兒孫一起,共享天倫之樂,同時擔任聖路易中華福音教會主任牧師。2003年底退休後,繼續熱心傳道,在北美洲及世界各地主領宣教和培靈聚會,並任聖路易基督教華人社區服務中心董事局主席,著有《拼盡我一生》、《愛程》、《如何管教孩子》和《每週一想》;並多項教育、宣教、牧養文章。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