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會聖經事工展」 紐約觀衆給予好評

「中國教會聖經事工展」在紐約的展覽進入開幕以來第三天,入場人數已突破二千人。雖然展覽在紐約並未得到很多當地華人教會的支持,但入場觀看的一些中西教牧同工仍然對展覽作出了正面的評價。

來自美國第一間聖公會教堂聖佐治堂的座堂主教宣福基(Richard Shimpfkys)表示,自己在初次聽説這次展覽時就非常盼望前往觀看,並將此次展覽形容為「精彩絕倫」。「很多人以爲在中國的人無法看到聖經,或者他們所使用的聖經並不是真正的聖經,但這次展覽糾正了這些誤會。這對我們美國人來説很重要,希望我們教會的信徒們都能來看看。」

當記者問到美國教會可以怎樣幫助中國教會時,他説,首先是幫助中國的聖經出版,想辦法印出更多的聖經;其次,「我們不要過多地干涉,而是讓中國的教會按照神的意思來發展」。他認爲,中國教會的「三自」模式能保證教會的不斷發展。

同道而來的聖佐治堂中文堂弟兄姐妹也贊成主教對聖經展的看法:「這次展覽很好,我們是第一次看到像這樣的展覽」。負責中文堂的謝會吏約在十年前從大陸來到美國,他表示這個展覽讓人們看到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歷史,也包括外國在中國宣教的歷史,其中關於聖經出版的内容也都是真實的。至於展覽是否反映了基督教在中國的真實狀況,他就對此持保留態度。他也不願透露自己的全名,因爲「中國的情況比較複雜」。

美國聖經公會理事、The Mission Society副主席Darrel L. Whiteman説,自己在本次展覽中最感興趣的不是中國印了多少冊聖經,而是聖經如何被阅讀、如何影響中國人的生活。「我來到這裡,看到中國人讀了聖經,懂得了聖經,並應用在他們的生活中,讓聖經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

曾經多次訪問中國的Whiteman表示,美國教會可在一些方面對中國進行幫助,比如出版聖經,像中國的聖經出版、乃至這次展覽,都得到了美國聖經公會的大力支持。但在宣教傳福音方面,他認爲中國本地人會比美國人做得更好,而中國教會的堅忍、信仰的火熱,也很值得美國教會去學習。

那麽,這次展覽是不是政府的宣傳工具呢?他微笑著説:「不是。」他表示自己知道中國存在著逼迫,在中國時也曾與受到逼迫的家庭教會信徒有過接觸,但「逼迫是一回事,聖經的出版是另一回事,就展覽本身來説,我們在這裡看見的東西都實實在在地在中國發生著」。
  • 十年體悟:一位牧師從規律運動中構建的「運動神學」

    十年體悟:一位牧師從規律運動中構建的「運動神學」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屏幕主導的時代,久坐不動是常態。大衞·馬西斯牧師(兼作家)經過十年規律運動與靈性默想,開創性地提出「運動神學」——基督教的運動觀。其新著A Little Theology of Exercise(中文暫譯《運動神學簡論》)將聖經智慧與現代運動科學相融合,為基督徒提供了一套身心合一的健康實踐指南。

  • 新基因工程技術誕「三人DNA嬰兒」用人類胚胎實驗引倫理爭議

    近日一項基因工程技術的新突破引起了科學家和基督教倫理方面的的擔憂。英國使用三人的DNA創造嬰兒以預防致命的遺傳性疾病,據悉過去五年內已有8名「三人DNA寶寶」出生——除父母DNA外,這些嬰兒身上還會有0.02%來自另一位女性的遺傳物質。

  • 可持續宣教研討會:「關係優先」成21世紀新模式

    「2025可持續宣教研討會」7月19日在香港揭幕。香港差傳聯會羅兆麟牧師指出華人教會半世紀宣教迷思:追求數字、各自為政,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他疾呼「關係」才是永續關鍵,強調大使命需以整全福音重建人神連結,翻轉傳統量化思維。

  • 全球華人宣教會議綫上舉行 聚焦21世紀門訓與契機

    第五屆全球華人宣教網絡會議於2025年7月6至12日舉行,今年以「華人教會的門訓與契機」為主題,涵蓋兒童與青少年事工、長者、聖經研讀、保羅書信、啟示錄及現代科技(如AI)等多個面向。會議由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海外校友會所設立的「信望愛宣教動員中心」主辦,為自2021年以來連續第五屆舉辦的全球華人網絡宣教會議。

  • 被禁普林斯頓大學女子田徑賽 跨性別運動員興訟

    一名自認為女性的男性運動員,因被取消女子田徑賽的參賽機會,現正向普林斯頓大學及相關體育官員提出索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