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傳國際王欽慈牧師:反思華人教會宣教運作 從五大層面看宣教中的『渺小』

wangqinci

在10月14日大洛杉磯華人教會同工聯會上,華傳國際總主任王欽慈牧師分享了華人教會中關於宣教運作的反思,以《宣教中的渺小》為主題,與眾教會探討宣教熱潮中宣教士的『渺小』。

他首先從華人教會非常熟悉的讚美詩歌指出,常在不同的宣教動員場閤中聽到的《一粒麥子》這首詩歌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首深觸人心的詩歌,尤其是它的副歌部分,可以引起宣教士的反思:

呼召如此崇高,種子何等渺小。定睛標桿直跑,必見神的榮耀。

這兩句話特別打動了王牧師。他説:『耶穌為我們成為那落在土裡死去的麥子,祂為我們成了渺小的種子,也為我們指出了一個方向--成為渺小。』

『我們都知道,神的呼召是何等崇高,但事實上,我們自己是何等微小。在宣教服事中,我們應以謙卑和尊重的態度行事。這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課,然而往往被我們這些參與宣教甚至短宣的人所忽視。』他説。

他進而指出,宣教事工涉及到各個層面,包括經濟、神學、社會、文化等不同領域。『在這些方面,我們常常會忘記自己的渺小。』

王欽慈牧師與會眾逐一深入探討這些領域中宣教士的『渺小』。

首先,在經濟方面,宣教士通常帶著經濟資源進入宣教工場。這種現象十分常見,也為服侍的對象提供了極大的幫助。經濟資源不僅救濟貧窮,還幫助許多教會在宣教工場上建堂,甚至透過奉獻支持當地的傳道人。由於各國的幣值和生活指數不同,尤其是在一些貧困地區,少量的財務資源便可以大規模地輔助當地教會和事工。因此,在宣教工作中,經濟支援常常被視為一舉多得的好處。

然而,如果不加註意,宣教士可能會產生『老闆心態』。宣教士作為出資者,這種長期的經濟支援有時會導致當地同工和教會對外部資源的依賴。如果宣教士不能有效促進當地教會和同工建立對神的信靠和成熟的信心生活,那麼經濟上的幫助就會變成一種長期的依賴。

因此,在宣教工場中,如何保持謙卑、彼此尊重,並共同管理經濟資源,是每一位宣教士必須學習的功課。宣教士可以提供經濟資源,但需要時刻謹慎自己的態度,避免成為『老闆』。教會常教導弟兄姐妹,金錢是屬於神的,宣教事工中的金錢運用同樣需要帶著敬畏神的態度去面對。宣教士不只是金錢的管家,還是神的僕人。

神學方面,宣教事工中我們最常見的服事就是信仰教導。近年來,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線上教導變得愈發頻繁。無論是家庭輔導、兒童事工、音樂事工,還是解經釋經、神學教導、門徒訓練,甚至佈道、植堂及宣教培訓等各類課程,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好的資源本應分享,但宣教士需要謹慎,避免認為自己的課程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因為這種態度與謙卑、尊重、承認自己渺小的心態是背道而馳的。

在宣教工場中,許多當地傳道人儘管資源匱乏,但他們在有限的環境下,針對自己所處的獨特背景,忠心地進行信仰反思。因此,全球化的教導雖然是大勢所趨,但也需要特別關注各地的處境差異。例如:

    總統選舉:如果你是韓國的基督徒,可能會非常在意基督徒應如何投票,但如果你是在沙特阿拉伯這樣一個伊斯蘭國家,基督徒並不需要面對這個議題,因為國家已經決定了誰當國王或總理。因此,總統選舉在一些國家是重要議題,而在另一些國家則無關緊要。

    宗教逼迫:在伊朗,基督徒需要面對宗教逼迫,思考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信仰。而在加拿大,基督徒則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因為加拿大提供了宗教自由。因此,宗教逼迫是某些國家基督徒的重大議題,但並非所有基督徒都需面對。

    同性婚姻:荷蘭的基督徒需要面對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並形成自己的神學立場。然而,在烏幹達,基督徒則不需要面對這個議題,因為該國的法律已經明確禁止了同性婚姻。

    非法移民:在美國,非法移民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基督徒需要在這個問題上有自己的立場。然而,在烏克蘭,基督徒不需要面對這個議題,因為該國正處於戰爭狀態,外來非法移民並不多見。

    祖先崇拜:在台灣,祭祖是一個普遍的文化現象,基督徒需要面對如何在信仰與文化認同之間找到平衡。然而在西班牙,祖先崇拜並不是一個存在的文化議題,當地基督徒不需要處理這個問題。

    一夫多妻:在科威特,法律允許一夫多妻,因此基督徒需要探討如何處理這一問題。而在墨西哥,由於法律禁止一夫多妻,當地基督徒根本不需要面對這一議題。

王牧師指出,提到這些議題,是希望大家能夠反思,許多宣教士所認為非常重要的神學議題,其實並非全世界每個地方都一樣重視。因此宣教士不應假設自己教導的神學在全球都是關鍵的,因為那些議題對有些地方的人來説並沒有那麼大的幫助。

例如,對佛教徒的佈道,對泰國的基督徒來説,這會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因為泰國同胞大多數都是佛教徒,在泰國的宣教士需要學習如何帶領他們信主,並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教會生活。但是在秘魯,基督徒就不需要面對這個問題,因為那裡的佛教徒非常少。

再比如,在家教育的推廣。在美國的基督徒可以選擇這種教育方式,國家給予父母機會,允許孩子的學籍被承認,確保他們可以繼續進入大學。這是美國基督徒可以討論和考慮的議題。然而,如果是在巴基斯坦,很多孩子連上學的機會都很少,父母的教育水平可能非常低,基督徒更關心的可能是孩子能否接受教育,而不是在家教育。

同樣,討論公共神學也是如此。對於澳洲的基督徒,這個議題很重要,因為基督徒需要知道如何在公共領域為教會作見證,展現教會的立場。然而,如果是在北韓的基督徒,公共神學對他來説毫無意義,因為國家不允許教會的存在,更不用説討論公共神學了。北韓的基督徒更關心的是如何在地下教會中生存。

再舉個例子,關於宣教策略的討論,特別是散聚宣教。這被認為是21世紀宣教的重要策略,尤其對於全球華人來説非常適用,因為華人遍佈世界各地。然而,如果是冰島的居民,散聚宣教就不那麼重要,因為冰島的居民很少移民到其他國家,外來移民也少,因此這個策略對冰島的基督徒並沒有太大影響。

綜上所述,神學議題的討論必須考慮到不同處境。宣教士不應該以為自己認為重要的議題就是全世界都在意的。宣教士在教導時要考慮聽眾的處境,教導聽眾需要的,而不是宣教士單方面想教的。

文化層面的渺小

在宣教或短宣過程中,當宣教士離開自己的國家時,常常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原來如此富裕。看到宣教地的貧困時,宣教士會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對比。在美國,生活相對富裕,但在宣教服事中要面對的是當地的社會問題,如治安不佳、犯罪率高、幫派問題、政治不穩定、教育落後、經濟蕭條、戰爭內亂等。

這些問題雖然是當地人需要面對的不幸,但宣教士作為外來者不應隨意批評或貶低。美國的短宣隊或宣教士常常會詳細描述宣教工廠中的搶劫和暴力,但他們可能忽視了美國大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和校園槍擊事件。每個社會問題背後都有複雜的背景,不應簡化問題或過分批評,尤其是在基於宣教士報告或短宣隊見證時,避免顯得自己處於更優越或更蒙福的社會地位。這樣做只會讓宣教士離『謙卑』和『渺小』的目標更遠。

王欽慈牧師曾經在阿根廷首都一個郊區參加一個晚上舉行的查經聚會。開車的弟兄為了安全起見,遇紅燈不停,因為他説停下來可能會遭搶劫。於是,夜間開車遇到紅燈時,他不停車。也聽過有短宣隊因此把宣教工廠的環境描述得極其惡劣,甚至批評當地基督徒不遵守交通規則。然而,反觀我們在美國,開車超速五英里幾乎成為家常便飯,實際上也同樣是在違法。可是,違法者並不會感到內疚或罪惡感。

許多來自北美的基督徒,常常基於短宣經驗,大肆批評宣教地當地居民對男女關係隨便。比如,會批評當地流行婚前性行為、婚外情、同居、色情婚姻,甚至是同性婚姻、色情電影和兒童性侵等問題。然而,事實上,在歐美各國,反而是積極推動與基督信仰婚姻觀背道而馳的理念。歐美國家有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同居率,而好萊塢對性關係的表達,正是美國價值觀的代表。因此,如果宣教士指責其他地區的文化墮落時,實際上也忽略了自身的問題。

社會發展層面的渺小

在過去五十年中,華人為主的地區,如中國、港澳、台灣和新加坡,都經歷了顯著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這些地區因此成為全球其他華人地區羨慕的對象。同時,北美的華人也藉助美國、加拿大,甚至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護照優勢,自覺處於某種優越地位。雖然自以為比人優越,但實際上,作為宣教士和動員者,宣教士也不得不面對這種政治和民族上的優越感帶來的試探。

雖然宣教士是代表基督的使者,但很容易誤以為我們同時也在代表自己的國家。實際上,所有華人為主流的國家,或是(甚至)美國、加拿大等國,都是世俗政府的代表,政府行為無法代表基督。因此,宣教士在宣教工廠上也不應與這些世俗政府掛鈎。當年西方宣教士在殖民時代的宣教工作,或許與政府掛鈎,導致今天仍存在負面影響。今天宣教士需要謹慎,避免重蹈覆轍。這個心態不僅體現在政策上,也體現在宣教的主張上。比如説,中國政府有『一帶一路』倡議。這是政府口號,並非教會的口號。華人教會會討論『完成使命』,但什麼是『使命』?什麼是『完成』?當華人教會説『華人要完成使命』時,其他民族的信徒在做什麼呢?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等地的基督徒,又在『傳回耶路撒冷』的使命中扮演什麼角色?難道他們只是啦啦隊嗎?這種政治與民族的優越感背後,其實是缺乏一種謙卑的認識。

科技方面的『渺小』

近年來,網絡科技急速發展,在宣教領域中,從長期宣教轉變為短期宣教,再到仿宣和網宣,幾乎不再需要親身前往宣教地。人與人的接觸可以通過虛擬的方式實現,成為新的宣教模式。雖然這種模式帶來了便利,但我們也要警惕,不要過度依賴網絡科技而忽視人際之間的真正聯系。

今天,翻譯軟件和人工智能確實可以幫助我們跨越語言障礙,實現福音傳播的溝通。然而,宣教士若決心學習當地語言,其實是在表達尊重與接納的態度,就像耶穌與人同行一般。因此,語言學習背後真正需要的是謙卑,這才是宣教中的『渺小』之道。

今天的宣教工作,特別是在華人教會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無論是長宣、短宣還是散聚宣教,動員的規模也愈加普及。然而,有時我們會感到一種『凱旋主義』的熱潮,即對未來充滿信心,卻容易忽略謙卑的重要性。我們要謹記宣教應與普世教會同工同行,謙卑和渺小應是我們的基本功課。

彼得在異象中看到不潔淨的動物,後來面對哥尼流一家時,彼得意識到『神是不偏待人的』。聖靈的降臨讓彼得看到神接納外邦人,因此他説:『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這也提醒我們,神在世界各地的作為是超乎我們想像的,我們要虛心觀察和奉行神對世人的心意。

王牧師提到他的一位朋友,是一位哥斯達黎加的宣教士。這位朋友在80年代獻身前往中東的穆斯林國家宣教。當時他以為自己去那裡是『為神做大事』,然而到達後,他發現自己首先要做的是觀察神在當地兩千年來的工作。這位宣教士意識到,宣教士的任務不是自己做什麼,而是謙卑地加入神已經在當地所做的工。宣教士需要以卑微的態度,成為神在當地的同工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