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校園福音團契在最新一期對外聯繫刊物《校園簡訊》中指出,電子網路世代興起,不僅大大衝擊傳統出版業,基督徒屬靈書籍阅讀風氣與購書人口亦隨之下降。短時間不易察覺會有何影響,但長此以往,信徒靈命恐無法深刻成長,教會也逐漸失去反省、批判的能力。
據今年八月底校園在大專門徒營中對學子所做的簡單屬靈阅讀調查,回收問卷發現過去一年阅讀數量「不到一本」與「1至2本」人數佔總人數的60%,「3至5本」佔23.3%,「6至9本」與「10本以上」合計約13%。換言之,一年會讀六本以上屬靈書籍的學生只有一成,過半數很少阅讀,顯示目前基督徒學子少有大量阅讀屬靈書籍的習慣。
對此,校園書房出版社總編輯黃旭榮傳道説,電子書的興盛雖給傳統出版業帶來衝擊,整體網路文化的影響更為關鍵,他為文點出「後現代青少年從小習慣於網路文化,许多小學已經開始讓學生不必每天背著沉重的書包,只需一『片』電子書就能包含所有課程的書……學生習慣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在網路上,做作業、收信、交友、購物、娛樂等,能夠拿來讀『書』的時間已經很少,而網路文化又造成他們習慣阅讀輕薄短小的文章,無法長時間專注在所謂的『硬』讀物上。紙本出版業的危機在於讀書風氣的衰微、讀書習慣的改變,先不論出版社的存亡,也许我們更該關心的是信仰羣體的集體生命素質。 」
台灣《醒報》社長林意玲接受本報專訪時回應,阅讀風氣不佳不是基督教界的問題,是全台灣乃至全世界的問題。她認為基督徒應該是最懂得阅讀必要與享受阅讀的一羣人。「因為大家一信主之後就需要養成讀聖經的習慣,讀聖經使人心靈的眼睛明亮,明白真理的奧秘、神的旨意與生活的法則,可以説是每日必須的屬靈糧食。既然我們懂得讀經、享受讀經,自然知道『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道理。 」
「大學生阅讀屬靈書刊的減少,説明瞭:第一、 他們缺乏好的榜樣與教導;第二、他們還沒有嚐到阅讀聖經與屬靈書刊的樂趣與收獲;第三、他們沒有找到適合他們的讀物。」為此,林意玲建議教會領袖應該教導阅讀的方法、示範阅讀的氣質與安排分享阅讀的樂趣,教會也應普設圖書室,安排讀書聚會,讓阅讀成為最主動、正確的吸收與成長方式,也是一種最有效的屬靈教育。
網路文化對書本阅讀看似危機,黃旭榮傳道認為其中卻也隱藏著契機。他以自身經歷分享到「暑假開始時,有幾位學生跟我要書單,他們跟我説:決定要從噗浪(Plurk)和臉書(Facebook)撤退,因為發現太花時間,而且對話都很斷裂、片段;寧可花更多時間阅讀及書寫。」
「網路文化發展到一個極致也许是個契機,他們(年輕學子)會發現網路無法滿足內心真正的渴望,資訊多卻無法形成知識,且多到令人不知如何取捨」,黃旭榮強調「若有人引導,他們其實是可以阅讀的。」
有鑑於此,2011年起,校園大學事工將與校園書房出版社合作,推動學校團契之每位基督徒,每學期至少讀一本屬靈書籍,盼藉良好阅讀文化,讓年輕學子靈命得到更新、進深。
相關新聞:
數位時代挑戰探討(二):基督教出版業需要新路向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