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日有調查指加爾文主義漸漸衰微,但有部分牧者深信加爾文主義或改革宗神學,特別在今日的年輕信徒當中復甦起來。
根據基督教調查機構巴納調查中心(Barna Group)週一公佈的報告顯示,將自己的教會定義為屬於「加爾文主義或改革宗」的牧師與十年前相比沒有增加或減少,比例大約為30%。
巴納中心本次調查目的是要探討牧者們對「新加爾文主義」的支持,以及改革宗教會是否真的在成長,如一些觀察員所吹棒説的。
研究顯示,改革宗教會每星期的崇拜出席率確有從2000年的80人增長到今年的90人,而衞斯理宗及亞美尼亞派(Arminian)教會亦從85人增加至100人。
調查還發現,較為年輕的牧師(年齡介乎27歲至45歲)當中,有29%屬於改革宗、34%屬於衞斯理宗。而年齡介乎46歲到64歲的牧師當中,屬於改革宗(34%)及亞美尼亞派(33%)的人數相約。65歲或以上的老牧師則最少稱自己屬於改革宗(26%)或亞美尼亞派(27%)。
可是,本次調查並沒有將各個宗派定義,所以參與調查的牧者們也各有自己的判斷。
本次研究主任大衞.金納曼(David Kinnaman)説,他並沒有發現「任何明顯的證據」説明過去十年來美國有更多教會領袖歸向改革宗的趨勢。
「無論是圍繞改革宗教會及領袖的力量、活動或者組織都沒有超過傳統的界限,或影響到大多數教會領袖的擁戴。」金納曼在報告中表示。
密西根州東蘭辛改革宗大學教會的主任牧師凱文.德揚牧師(Kevin DeYoung)認為這個調查「未能告訴我們什麼」。
首先他指出,單靠圖書銷售量、會議報名情況及牧師如何界定自己的宗派所屬,是很難衡量是否有改革宗的復甦。
此外,德揚表示,许多牧師不喜歡穿戴任何神學標籤。他補充説,還有一些人可能認同一些屬於加爾文主義或亞美尼亞主義的神學觀點,但卻不知道這就是他們的標籤。
「總結來説,我不認為這項調查對於改革宗特別是個好消息或是壞消息。」他告訴《基督教郵報》。
牧養過许多大學生的德揚牧師表示,他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年輕基督徒歸向「新加爾文主義」。他們拒絕新福音派,反而選擇接受16世紀宗教改革家約翰.卡爾文的基本教導,其中包括相信神的絕對主權、聖經的完全性和權威性、人類全然的敗壞,以及唯有因信稱義的教義。
「我相信,比起十年前,現在有更多20歲至30歲的基督徒自稱為改革宗。」德揚説。
LifeWay研究員和牧會多年的埃德.施特策(Ed Stetzer)牧師也有相同的觀點,並認為調查約 600名牧師未能準確測量到改革宗的激增。
「我認為加爾文主義正在復甦(特別是在福音派當中),但因為它還是比較新鮮,只是屬於大部分牧者當中的一部分,所以通過這種調查還不能明顯地表現出來。」他在博客中寫道。
巴納調查中心在9月份訪問了約600名來自全美國各地的基督教新教牧師。中心在過去所做的全國抽樣調查,包括一個在2000年進行的,規模亦只約有600位牧師。金納曼承認,調查可能無法精確測量到加爾文主義的復甦。
「重要的是要注意,改革宗教會的影響力亦可能通過其他目前還未能得到的指標來衡量,比如自稱所屬的神學宗派的可靠性、對於非改革宗的接受程度、以及改革宗領袖向教牧同工及公眾傳達他們的觀點的新方式。」他説。
儘管如此,改革宗牧師德揚認為,美國有超過30萬所教會,要看到美國教會面貌的轉變必須經過很多運動。
雖然美國不可能會一下子看到數萬所教會變成改革宗的那種復甦,但德揚牧師仍然相信在未來幾年改革宗教會會有輕微的上揚。他表示,以頂尖福音派神學院畢業的神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應該會很有意思。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