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職事奉如何平衡工作、家庭與教會生活

黃立夫教授證道「信仰與專業」(下)

9月26日主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藥學院教授亦是當地教會長老的黃立夫弟兄受新澤西若歌教會邀請來到眾弟兄姊妹及黃子嘉牧師中間來證道。其中黃立夫教授分享的「信仰與專業」給眾多專業人士帶來忠言,也幫助大家思想自己信仰與日常工作、生活的關係。

續:基督徒專業人士若歌教會分享雙職事奉經驗

家庭與工作、與教會部分服事的衝突

黃長老接著再講到家庭責任。他勸任何弟兄姊妹,在工作中需要想到家庭是第一。他説:「我知道中國大陸傳道人特別是老一輩傳道人容易忽視家庭。家裏自己的孩子哭呀、鬧呀,仍然『不管了,交給主了,出去探訪』。這是絕對錯誤的。」

1990年哥倫比亞神學院院長羅伯遜麥奎肯(Robertson McQuilkin)決定要辭職神學院院長的工作,專門照顧老人痴呆症的太太穆麗兒(Muriel)。黃長老指出當時還有一些傳道人不以為然説:「難道你不能請一個人去照顧自己太太就可以了嗎?做神學院院長的工作這麼重要,有這麼重要的貢獻,你怎麼能把工作放棄呢?」

黃長老記得很清楚,「我曾經問過麥奎肯教授,他説:『做神的工作,no one is indispensable except Jesus.(除了耶穌以外沒有一個人是不能少的)。人的成分在神的眼睛裏就是大盤棋裏面的一個小棋子,不要把自己看得那麼重要。但你與你太太結婚時候的承諾非常重要,在太太非常需要丈夫的時候,沒有人能代替你去照顧你的太太。』。我非常認同阿門麥奎肯教授所做的這個決定。」

第二是你的工作,第三是你在教會的事奉。黃長老指出,有些教會的牧師希望參與者「多做多做」。他回憶過去參加的匹斯堡(Pittsburgh)教會有個原則:每個人主要的侍奉不能超過兩樣。他舉例説:「教主日學又當教會執事,這已經是兩樣非常大的事奉了,那其他的事奉應該不做或者非常少,否則不能過一個平衡的生活。」

他引用聖經裏面講到選舉長老、執事的原則,提摩太前書3:4説,「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兒女凡事端莊、順服。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

他指出:「你夫妻不和,常常吵架,還在教會當執事。這是錯的,這不夠資格做執事。小孩子在家裏非常悖逆,都傳到教會來了,那你也不夠資格當執事。家非常非常重要。」

黃教授另舉北卡一個教會一位剛從加州搬來的弟兄的例子。那位弟兄單獨在北卡藥廠工作而妻子繼續留在加州工作。他指出,聖經的教導是夫妻連分房都不可以,還可以長久分居嗎?

黃教授認真地説:「我知道我這個説法與過去情況有很大不同,特別是國內來的(家庭),夫妻分居情況很多。這不是聖經的教訓,這是聖經的教訓與文化的衝突。當然遇到衝突的時候,應該以聖經為準,而不是以文化為準,所以請大家三思而行。」

神與約瑟同在 他就百事順利

約瑟在他主人埃及人的家裏,神與他同在,他就百事順利。約瑟當時的工作是管家,這是他的專業。同樣,你希望在自己的專業更加順利的話,你必須要與神更加親近。神在你的生命當中如果有很重要地位的時候,祂會祝福你的專業。若你把神擱在另外一邊,碰到問題才去找神。抱歉,神不會祝福你的。這個情況神若祝福你,那是神給你額外的恩典、不是常規的。

黃教授真誠説出信仰對自己有很大的影響。在工作時間上,他信主之前,一週80個小時在實驗室裏面,每天帶兩個便當,中午一個、晚上一個,直到半夜才回家。信主之後知道這沒有平衡,所以逐漸恢復平衡。

另外信仰對他一個很大的改變是看到根本目的、神的旨意而有勇氣。他説:「很多做教授的人為了Grant很憂慮。有一天我忽然想到:神呼召我作教授,是作研究。那個Grant是為了支持我做研究,我不能把目的與方法混為一談。Grant是一個方法一個過程,做研究才是我最後的目的,是上帝的呼召。」當他想通這個之後,膽子變大了。過去有幾個設想的新課題不敢做,「我開始大膽做,有沒有Grant是上帝的事,我努力用自己最好的智慧去做研究,上帝把我放這個位置的時候,上帝會負責Grant。因此,那時我開始大膽做設想過的新課題,四個新課題有三個成。」

現在黃教授發表的論文將近500篇。有個國內來的學生把他每篇論文的影響因數統計,發現每年的影響因數節節上升。這個連續上升的開始點就是他1984年信耶穌那年開始。這位學生得到一個結論:信耶穌之後黃教授變得聰明瞭。可是,黃教授説「我從來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只是我信耶穌之後開始知道做教授是神的旨意,我知道神了呼召。所以我不怕了,不怕之後一下子就海闊天空了。」

如何區分神的呼召或是自己的虛榮心

黃教授再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基督徒能否在事業上有野心(發展心)?

他認為如果是神呼召人有個機會付更大的責任,為什麼不可以(去做)呢?但是如果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那則要三思而行,為了滿足自己虛榮心的人,在那個位置做得越高將來跌得越深。

是不是為了自己或者的確是神的呼召?黃教授建議以個簡單的試驗,他説:「假如有天你從那個職位掉下來的話,自己會不會非常難過?假如難過得不得了,那是你為了你自己。假如是為了神,那就當作『神讓你今天休息一下,然後換另外一個跑道走。那還有什麼關係的?因為一切都是在神的手裏。你不會難過的。』」

人盼事業上成 黃教授經歷七個階段

黃立夫教授在事業上的成經過不同的階段。信主前,他認為靠著「人的努力」就可以成。信主後,發現「人的努力」還不夠,還需要加上「上帝的祝福」。後來走到第三階段就是發現「上帝的祝福」比人的努力更重要。再過一陣子第四階段,發現一切全是「上帝的祝福」。他解釋這不是人不需要努力,因為人能夠去努力也是上帝的祝福──相比一些人生下來就是殘障的。他呼籲説,「各位弟兄姊妹,今天能有這樣的聰明才智,一切都是上帝的祝福。」

後來他再發現第五階段,「神的旨意」加上「人的順服」才能成。他開始舉自己另一個例子,五年前換工作減薪到北卡去做系主任,不是愛世界而是很清楚知道神帶領他到那個地方去。他告訴大家:「『錢多、事少、離家近』,這不是我們應當做的。仔細知道神的旨意的時候,減薪也要去。」

黃長老補充説,「人的順服包括盡心盡意努力、膽子大,但又不違反一個平衡:仍然願意照顧家庭,仍然盡上在教會服侍的責任。」他説:「今早講道之前禱告,我禱告很簡單:主呀,請你幫助我,讓我忘掉正在寫的那篇論文。」「不瞞你説,我昨晚講道之後,回到住處我寫論文到很晚,我的學生在等我的論文,壓力很大。我今早起來還想著論文,因此我早上需要禱告求主讓我忘記論文。」

第六階段是「神的旨意」加上「人的順服」這就是「神的成」。神的旨意得到彰顯,人不要竊取神的榮耀。最近黃長老發現第七階段,最大的成就是德蘭修女説的一句話:「上帝根本沒有要我們成,上帝要我們『忠心』。」

上帝要我們忠心 但良善比忠心優先

既然是忠心,要知道在世上所做的每一樣事情將來都要向主交帳。聖經有個比喻:家主出去給三個人分別交代了五千兩、兩千兩、一千兩。比喻的結論是,神説「在不多的事有忠心,我要把更多的事派你管理」。

很多基督徒想升官、發財。黃長老説:「聖經裏在雅各書有説過,要去這裏去那裏做生意,但你明天能不能活著你都不知道。」雅各書4:15記載説,「你們只當説、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作這事、或作那事。 」

可是,黃長老指出一個最重要的原則是:良善放在忠心的前面。黃長老曾經遇到一個人準備回國開創一個事業,不是特殊的技術,黃長老就問他「那如何銷售自己的產品」。對方回答説,「當然是靠一些關係了。」他再問「是不是要送禮、送紅包、給回扣」,對方認為那是難免的。

黃長老提醒大家説:「各位弟兄姊妹們,你的事業過程是不是良善在『忠心』的前面呢?有人説,在國內不這樣就什麼都不能做了,但上帝肯定會開路。」

信息最後,黃教授總結鼓勵大家:「各位弟兄姊妹,我們作為一個專業人士,工作絕對是神對我們呼召的一個部分,我們如何做自己的事情,上帝絕對不會不管。我們必須知道上帝非常關心我們每一分一秒的生活。」


相關報導:
基督徒專業人士若歌教會分享雙職事奉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