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万国都欢乐》于1993年首次出版,并经过多次修订,最近出版了三十周年纪念版。伯利恒神学院Jon Hoglund教授和几位学生采访该书作者约翰·派博牧师,讨论为什么这本书在三十年后依然在宣教对话中具有影响力。
在谈话中,围绕这本书和"宣教"这一主题,大家谈到约拿单·爱德华兹对约翰·派博在宣教上的影响;宣教的目的、力量和代价;宣教士如何看待宣教成果,以及一些关于宣教实践和优先事项的问题。
"基督教享乐主义"与宣教的结合
结合个人经历,约翰·派博表示,上世纪70年代他开始意识到一个崭新的神学概念:"基督教享乐主义"(Christian Hedonism)。这个观点是说,当我们以上帝为最大的满足,上帝就得著最大的荣耀。也就是说,派博意识到,人们可以将追求幸福和追求上帝的荣耀调和在一起;当基督徒在神中得到最大满足时,神也得到最大荣耀。
十多年后,"基督教享乐主义"对他的全球宣教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约翰·派博的父亲热爱宣教,每晚为神的荣耀和宣教祷告,这对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在大学和神学院的学习中接触过宣教,他并未真正重视。1983年,一次宣教周的讲道要求促使他深入思考基督教享乐主义与宣教的关系,从而写下了《愿万国都欢乐》一书。他强调神的主权和人类的满足之间的关系,引用圣经经文说明神能征服任何人的心,宣教是找到真正宝藏的旅程。
"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儿女、田地,没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姐妹、母亲、儿女、田地,并且要受逼迫,在来世必得永生。"(马可福音10:29-30)
"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歌唱!要向耶和华歌唱,称颂他的名!天天传扬他的救恩!在列邦中述说他的荣耀!在万民中述说他的奇事!"(诗篇96:1-3)
这段经文为书名提供了依据。
接下来,围绕宣教中神的荣耀、人们的幸福和基督教享乐主义,派博牧师和现场的学生探讨了宣教的目的和动力等主题。其中一位学生提出宣教中如何避免将人们当作达到这些目的的工具。派博解释道,基督教享乐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追求神的荣耀,也追求个人的快乐。这种观念可能会让人们觉得他们只是为了他人的快乐而存在,但派博强调,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派博指出,当一个基督徒希望别人认识神并荣耀他时,这种荣耀是通过让人们在神里面找到最大的快乐而实现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描述了自己作为牧师去探望一位名叫玛贝尔的老人,尽管他一开始不情愿,但当他与她分享好消息时,他发现这是一个让自己和对方都感到快乐的过程。这种分享并不自私,因为它是基于对他人真实的关心和爱。
关于宣教中可能出现的"殉道情结"的问题,即一些人可能对为耶稣殉道充满热情,但对日常事工却相对冷淡(有一句谚语表达就是:每个人都想拯救世界,但没有人想帮妈妈洗碗)。派博对此表示,教会应该鼓励一种健康的受苦观,不仅包括愿意为基督受苦的殉道精神,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牺牲。他强调,跟随耶稣的道路不仅仅是通向各各他的受苦,还包括日常的、平凡的、艰辛的工作,如洗衣服和支付帐单。这些平凡的任务同样重要,因为它们反映了真正的基督徒生活。
派博还建议,教会在派遣传教士时,应确保这些传教士愿意在平凡的事工中服侍,而不仅仅是追求大的荣耀。他们应愿意在日常生活中见证基督,无论是在海外的宣教地,还是在自己所在的社区里,从事普通而平凡的工作。这种全方位的奉献和服务,正是基督教信仰的真正体现。
宣教士如何避免嫉妒他人
约拿单·爱德华兹的一篇布道《天堂是一个爱的世界》中强调,天堂中不同程度的荣耀不会引起嫉妒或骄傲。然而,在地上,宣教士们如何避免嫉妒他人所获得的更大的成功?针对这一问题,派博认为,嫉妒源自于对他人成果的不满,并带来痛苦,而"渴望更多的爱、信心和善良"并非罪。嫉妒在于希望他人失败,这种心理背离基督精神,是出于骄傲和自我优越感。
派博进一步指出,不同人有不同的恩赐和成果,如果总是把自己跟别人比较,会导致崩溃。他引用保罗的话,强调神决定成果的生长,"我栽种了, 亚波罗浇灌了, 惟有神叫他生长。"(林前3:6)因此应接受神的主权和良善。派博引述葛培理牧师的经历说,神奖赏忠心而非果效,即使成果看似微小,忠心履行职责同样会获得大的奖赏。保罗在哥林多前书3章中提到,人的一生经过火焰,只有经得住考验的才会被奖赏,这不是关于果效的多少,而是教导的正确与否。
最后,派博强调,成果的种类取决于个人恩赐、地点和文化等因素。例如,在新罕布什尔州和密西西比州的植堂面临完全不同的挑战,不能以他人的成果来衡量自己的成就。总结而言,宣教士应关注自己的忠心和神的主权,而非他人的成功。
宣教实践和优先事项
一位名叫艾迪的学生向派博牧师询问关于宣教实践和优先事项的问题。艾迪询问关于未得之民群体以及教会接触这些群体的策略,强调宣教应被视为持续的工作,而不是一个静态的任务。派博回应指出,完成任务和忠实于任务并不矛盾,完成大使命是基督徒应追求的目标。派博引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28:19、启示录5:9-10和马太福音24:14,强调传福音的重要性,并认为宣教工作应涵盖所有民族和语言群体。
他提到,虽然"未得之民"概念模糊,但宣教的任务是接触所有群体,无论这些群体的界限如何不明确。派博认为,忠实于任务意味著在神呼召的地方完成宣教使命,无论这些地方是在哪里。他分享了个人经历,尽管他自己从未担任宣教士,但通过写作和教学对宣教工作产生了影响,说明神会以各种方式使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