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福事工协会辖下组织"拾平台"联同"街道变革"发表研究报告,发现2019年至2024年5月,拾荒者相关的严重或致命车祸达15宗,其中6宗死亡、5宗重伤。主要涉事车种为的士及中重型货车。报告建议改善街道设计,设置交通缓行措施,并提高司机和拾荒者的安全意识。
拾荒者严重或致命车祸5年15宗
拾荒者及街道安全一直备受关注,新福事工协会辖下组织"拾平台"联同"街道变革"发表研究报告,透过分析全港各大报章报道,发现2019年至2024年5月,拾荒者相关的严重或致命车祸达15宗(6宗死亡、5宗重伤、报导未描述伤势为4宗),事发地点集中于九龙市区及新界。
"拾平台"估计香港目前拾荒者人数介乎2791至3456人之间,根据2023年收集全港拾荒者数据,于2023年9月至11月期间,已有25名拾荒者曾经历车祸(包括轻伤程度的车祸),当中有9宗没有被跟进处理。
主要涉事车种
"街道变革"在研究中发现,主要涉事车种为的士及中重型货车。青山道及大埔道路段曾发生多宗车祸,青山道车速现时为时速50公里,但不排除晚间或凌晨时分发生的车祸涉及司机超速,涉及中重型车辆的车祸涉及司机视线盲点或街道设计不完善的问题。
拾荒者在公共空间进行回收工作时面临多重危险,如需越过马路以收集可回收物,增加事故风险。行人道路狭窄,使他们不得不走上行车路,容易遭遇车辆碰撞。街道停车区、转角盲点等情况也增加了拾荒者的危险。此外,在屋邨附近缺乏公共空间使得他们不得不选择不安全的行动路径。相关部门应改善街道设施及安全措施,保障拾荒者的安全。
拾荒者被货车撞伤未获赔偿
70多岁、陀背的拾荒者玲姐,十多年前退休后在街头捡拾回收品维生。2022年8月,她在新填田地街在马路旁推手推车时,被一辆高身货车撞击,导致摔倒受伤。玲姐住院四天后,仍需休息超过半个月才能工作。她表示左半身常感疼痛,且收入减少。涉事司机承认不小心驾驶,但玲姐至今未获赔偿,并需承担部分行政费用,生活压力加剧。
拾平台负责人邓永谦分析,拾荒者遭遇的车祸主要可分为"流动"及"定点"两类。流动性车祸发生在拾荒者推著满载回收品的手推车时,由于行人路空间狭窄,不得不在马路上行走。定点性车祸则多发生在拾荒者在回收店附近或天桥底停留时,若司机未察觉,便易发生交通事故,增加安全隐患。
建议限速30公里 设置交通缓冲
"街道变革"建议运输及物流局推动政府辖下所有外判服务合约、工程招标,以至购置新货车招标程序,均需加入符合直接视线标准相关条款,以加快提升安全标准。
另外,落实更多低速街区及交通缓行措施,时速 30 公里基本上为人体可承受车辆撞击的极限。还有制定运输及场所功能的街道性质及设置交通缓行措施,非主干道的街区应透过设置交通缓行措施,例如减速壆、收窄行车线、路口收窄及减速平台、收窄路口街角等,有助从街道设计著手减慢司机车速。
拾平台亦从教育著手,增加驾驶者及拾荒者的街道安全意识。拾平台与"街道变革"设计一张专门给司机留意街上拾荒者的单张《睇拾啲》,同时亦设计了一张提醒拾荒者需要注意道路安全的单张《睇车》,认为双方都有责任要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