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香港貧富懸殊擴大令社會充滿怨氣,離婚現象普遍破碎家庭生出不少受傷的青年人。如何減少怨氣﹖相信饒恕是最完美及最佳路徑。最近一期《聖經報》登刊了一些教內牧者及作家有關寬恕的文章,以讓大家找到釋放心靈珈鎖的啟迪。
著名佈道家包樂博士(Dr. Luis Palau)在他《靈命飛躍之旅》一書中分享了他年少時陷入仇恨的經歷。他十歲時父親離世,所留下的一點食物和金錢卻被他的弟兄所瓜分,令包樂一家三年內都活在貧窮和債務中,自此他對這些叔伯們心懷怨恨。他年紀稍長時,就慫恿母親通過法律途徑對他們「還以顏色」,但母親總是引用羅馬書:「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説: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等經文,完全饒恕叔伯在她身上所加諸的困苦,並且廿年來默默清還所有債項。幾年後,包樂博士才能走母親饒恕的路,通過饒恕得著釋放。
《活出美滿人生》作者鄒賢程表示,寬恕是創傷的靈丹。他認為比起情慾、財富、權力或其他引誘,寬恕是對基督徒更大的考驗。他引《聖經》證明,饒恕別人的人必能體驗神的饒恕,他表示「很多人不能體會神無條件的赦免,是因為一直不饒恕曾經傷害自己的人。」又認為對於受傷害的人,只饒恕是唯一並且有效終止傷害的方法。主耶穌是基督徒愛人的榜樣。
鄒賢程引出六大理由,説明信徒為何要寬恕:
1. 因為無罪的主耶穌為有罪的我而死;
2. 因為主耶穌也為他們(傷害我們的人)而死;
3. 因為他(傷害我們的人)也是受害者;
4. 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
5. 因為愛是「不計算人的惡」;
6. 因為這是神的吩咐
包樂博士更提醒大家,在饒恕後隨即要做的就是忘記別人的過犯:「饒恕並忘記是靈命得以健康成長的要訣。」
-
記者揭跨性別產業內幕:超人類主義、企業政治利益合作圈
一篇深度報道揭示,美國富商和企業在推動跨性別產業的背後,可能暗藏著一個更大的動力——推進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以及無窮的經濟利益。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