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9个月,受到缅甸内战影响,至少5万名缅甸克钦族的难民被迫逃往中缅边境地区。基督徒比例高达9成以上的克钦族的苦况,引起了中国家庭教会的关注。
据对华援助协会23日透露,本月广州一家庭教会特别组织了一个六人探访队前往云南盈江县那邦镇的中缅边境地区,尝试调查克钦族(中国国内称景颇族)难民现况,并赠送了一批救援物资。据悉,为数至少5万难民在该区形成了40多个难民营。
报告还介绍了克钦族(景颇)基督化的历史。克钦族(景颇)原本怕鬼敬鬼,1882年第一位西方宣教士来到克钦宣教,最初有7位景颇人归信基督。 1887年美国宣教士李约纳(Lyon)来到八莫,并在八莫为景颇族开办学校。1892年又一位美国宣教士杰依斯(Geis)来到八莫,翌年到密支那地区开始宣教并开办景颇族学校。1890年美国宣教士欧‧汉森(O.Hanson)夫妇来到了八莫,并开始著手景颇文的创制工作,并于1893年终于完成了景颇文字方案,1895年得以 正式推广使用。
景颇文的出现,为基督教在景颇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八莫、密支那等地的教会学校中普及和推广使用景颇文以后,教会有 了快速的发展。宣教士们翻译和编写了大量的景颇文《圣经》、《赞美诗》和书刊,不少人因此归信基督。在此基础上,宣教士们在八莫设立了缅甸浸信会总会,并 先后建立了密支那、罗孔、孙不拉蚌、贵开、雷哲、孟巴坝等6个分会。
1894年,美籍牧师高曼受内地会派遣,自六库抵潞西中山乡木城坡传教;1903年,内地会又派法籍牧师菲白勒木到东山乡弄丘寨传教;1914年,缅甸木巴坝教会派英籍牧师英格朗与缅籍克钦族牧师德毛糯入境至瑞丽市弄岛乡曼甲寨传教。1915年后内地会和境外教会不断派遣牧师至云南德宏各县传教。
自19世纪至今,基督教在缅甸景颇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教会不断地壮大发展,教会学校也成长成为不同等级的学校,有初级、中级的学校和高级神学院。宣教士忠心耿耿一直致力于当地传福音事工,使今天景颇民族整体基督化,据说其基督徒比例高达9成以上。
探访队见证景颇族难民在患难中仍然坚定仰望神,有单纯的信心,敬虔爱主。在营中,大家都早上4点钟起来晨更祈祷,敬拜神。到了主日,也都穿得漂亮的来到竹棚搭建的圣殿礼拜。
广州的这所家庭教会呼吁中国国内及全球华人教会一起来关注景颇族难民,并且鼓励有感动的基督徒,每周五为为景颇民族脱离战争,争取和平、回归家园的禁食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