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婚姻運動席捲美加、歐洲各地,從婚姻權益到中小學性教育課程,運動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巨大。近日有作者嘉倫撰文,認為同運之所以容易影響下一代,其中一個原因是「創造」了不少新字義,不知不覺中改變了社會的思想及價值觀。
嘉倫提到加拿大一名同性戀教師透過法律手段逼使學校以宣揚同性戀的故事書作教材,並將「性傾向」、「性身份」納入一般的正式課程,更促使了鼓吹同性戀的展覽、遊行等在校內出現。嘉倫特別提及教材中有一份名叫「挑戰學校裡的恐同」(Challenging Homophobia in School ),指老師若對同性戀的題材保持緘默就算是「主動壓制」。
嘉倫説:「整個同性戀運動向下一代思想進攻最厲害的武器,恐怕要首推字義的創造和更改。言語和文字是我們每天的溝通工具,它會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停留於我們腦袋之內,潛而默化地改變我們思想,而且更會被紀錄下來,流傳後世。」他認為同性戀運動利用了創造字義,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文化,甚至創造了文化,後果深遠。
他舉例,現在在媒體中流行的詞語「恐同」(homophobia)長寫是「同性戀恐懼症」,將不認同同性戀的行為異化為精神病的名詞,而「異性戀主義」(heterosexism)將異性相吸的自然現象説成為一種「主義」。還有「轉性恐懼症」(transphobia)及「性別懼恐症」(genderphobia)等字詞都是低眨不認同變性或多元性傾向的新字詞。此外新課程更規定老師使用一些新字詞,藉以改變傳統的家庭觀及帶兩性色彩的字詞,如以「伴侶」取代「夫妻」、「家中成人」取代「父母」等稱呼。
嘉倫表示「用字義的創新及更改在法例上造成混淆」。加拿大法例將「不同性傾向旳字詞」加入仇恨法,但一直未有加以定義,直至最近安省鹹美頓自由黨國會議員Beth Phinney在其選民追問下,最後承認同性戀、雙性戀、三性戀、人獸交、戀童癖、亂倫、多夫多妻制及性虐待等都應包括在「不同性傾向」的定義內,甚為模糊。
他認為現在加拿大面對婚姻定義的更改問題,正突顯了此手法對社會構成的壓力:「婚姻定義的更改是對整個人類社會架構重錘一擊,且是對下一代的思想體系,進行翻天覆地的轉換。」一旦婚姻定義被更改,孩子學習的字義、字典、學校課本、考試等等都將會被逼滿足同性戀運動的要求才會被判定「合格」,關係不少。
他認為若政府、教會坐視不理,社會將面臨重大危機:「倘若政府繼續軟化,倘若國民要理不理,倘若教會繼續沉睡,倘若父母仍看不見子女們所面對危機,這此事情都會發生,思想陣營一旦淪陷,失地將會難以復收。因為字義的更改,是佔攻思想最厲害的武器,我們豈可不防?」
-
【使命商道論壇】使命營商之道:要喜歡傳福音,亦要喜歡做生意!
City Director 白金銘(Jimmy Pak)2000年設立一家IT和商業顧問公司,5年前與職場學院(IMT)的創辦人保羅·史蒂文斯(Paul Stephen)建立了香港職場轉化學院。他在會上說,基督教信仰的企業家和社會業界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帶來非常重要的影響,包括廢除奴隸及讓小兒麻痺症消失。他相信基督徒聚在一起發揮影響力時能解決社會一些深層的問題。
-
好萊塢明星分享洛杉磯大火動態 表示「我們信靠上帝」
好萊塢明星克裡斯·帕拉特(Chris Pratt)在洛杉磯附近的野火發生後首次回到家中,並於1月22日更新了災後動態。這位直言不諱的基督徒通過社交媒體發布視頻,感謝大家的禱告和支持。他表示,盡管損失慘重,但「我們堅韌,並且信靠上帝,把這一切視為一種祝福。」
-
帶著「重刑犯身分」就職的總統
川普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被判重罪,帶著「重罪犯烙印」上任的總統。「愛與衝突和睦事工」會長劉哲沛律師從法律和信仰的視角,將川普的經歷與保羅在捆鎖中的福音見證相聯系,強調悔改、更新和恩典在基督信仰中的核心意義。他也指出,無論世人的身份如何,每個人都可以因信靠耶穌基督而被赦罪,成為神的兒女,獲得真正的自由與盼望。
-
教會是罪人而非罪犯的避難所:福音派領袖支持執法進入教堂
家庭研究委員會主席、政治家和福音派領袖託尼·帕金斯(Tony Perkins)公開表示支持特朗普政府的移民執法新政策。他強調:「教會是罪人的避難所,但不能成為犯罪分子的庇護所。如果這些教堂收留了謀殺犯、強奸犯或其他非法進入美國的犯罪分子,那麼政府完全有權力進入並將他們帶走。」
-
約翰·派博回答:一年的讀經計劃開始了 如何把聖經故事運用於個人生活?
在最新一期的《問約翰牧師》播客中,約翰·派博牧師探討瞭如何將聖經中的故事運用到個人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