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絕對、絕對不要放棄」-知名盲人學者姜永祐博士巡迴港台佈道見證

瞎眼不是咒詛,信仰是他奮鬥的力量

享負盛名的專業教育家姜永祐博士在5月22、23日在台灣主講兩場座談會後,應邀來港主領兩場「絕對絕對絕對不要放棄」佈道勵志大會。佈道會藉姜博士的「現身説法」,鼓勵身心障礙朋友,也將針對教育問題,讓家長知道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幫助與會朋友走出陰霾,擁有真正健康的人生。

香港的第一場佈道會已於昨日圓滿結束,第二場將於明日(5月27日)晚上7時30分在九龍窩打老道52號的信義中學舉行。此兩場佈道勵志大會由國度復興事奉中心主辦,協辦機構為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和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姜永祐博士介紹

姜永祐博士來自韓國,是一位享負盛名的專業教育家。他本身雖是視障人士,但憑著樂觀的精神及毅力,獲得美國特殊教育的博士學位,並成地教育自己的兩位兒子成為博士。

姜永祐博士韓國第一位盲人博士,他出版了許多勵志書籍,每每成為暢銷書籍,其中包括《絕對、絕對、絕對不要放棄》一書。

姜永祐博士不斷受邀至韓國與國外的教會、學校,及社會團體演講,並名列「美國當代名人錄」及「世界當代名人錄」中;布殊總統更提名他擔任國家殘障委員會主席,並於2001年獲參議院通過。

布殊總統公開評價他説:「看看薑永祐,他有足夠的理由沮喪,封閉自己,但他不妥協,並且在主流社會佔有一席之地。他的故事不只在韓國,也在世界各地鼓勵人生。姜博士的故事激勵了無數殘障者或身心健全的人。」


以下是在姜永祐博士在台灣分享的報導

由台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邀請的姜永祐博士,在台灣分享兩場精彩座談會。這次座談會的內容,是針對教育的問題,讓家長知道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同時幫助身心障礙朋友走出陰霾,擁有真正健康的人生。5月23日晚上7點,在台北縣政府六樓集會堂舉辦的座談會上,姜博士分享了自己以及教育兩個孩子的經歷,從而帶出要明白「如何生活」才是人生的理想和終極目標。

改變態度就能改變命運


座談會上,姜博士以教育自己的孩子為例,分享了倩感教育的重要性。「我的大兒子三歲半的時候,就禱告説希望爸爸能看見,可以教他騎腳踏車、打棒球...在他心目中,他對視障者有很負面的想法,他把盲人等同為一個沒有用的人,他覺得爸爸這個不能,那個不能,總之都是不能的。」

於是姜博士決定要改變孩子的想法,因為如果他帶著這樣的想法成長的話,將來會覺得父親是視障者是一件羞恥的事。「我為了改變他的觀點,於是告訴他,爸爸雖然看不見,但有些事情,我比看得見的人做得更好。例如媽媽一關燈就沒辦法唸圖畫書給你聽,也不能唸聖經給你聽,但是爸爸就可以了。」

自姜博士這樣説明以後,他兒子的想法開始改變了,原來有些事情,爸爸比別人做得更好,自此以後,他就開始留意爸爸比其他人做得更好的事情。十年後,當他要考哈佛大學,作文題目是「一生中最難忘的事」。姜博士説:「我的兒子寫了在黑暗中爸爸唸圖畫書給他的故事,他裡面寫著,『雖然我爸爸是看不見的人,但是我爸爸有一雙眼睛,可以看得見未來和人生,一直以來,都不是看得見的我帶領著他,而是看不見的父親帶領著我的人生。我學習到用父親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所以我真的感謝有一位看不見的父親。』」

結果姜博士的兒子被哈佛大學錄取了,入學處的人打電話給姜博士,説他一定會以他的兒子為榮。事實上比他兒子分數高的人有很多,但是他們都沒有考上。因為哈佛大學的標準不是隻按著IQ和成績作入學的考慮;他們喜歡有明確方向和正確價值觀的人,而姜博士的兒子就是因為這個而被錄取的。

方向改變就能看到新的未來
姜博士在唸中學的時候,有一次因為意外,使視網膜剝離而導致失明。在剛失明的頭四年中,他失去了三個親人,爸爸、媽媽及姐姐,姜博士説,他失去了活下去的意義,在醫院時曾經想自殺,因為他已經沒有任何活下去的慾望,他覺得自己是人生的失敗者。

但後來信仰成為了他最大的力量,姜博士説:「信仰是我們追求人生意義中很重要的,我17歲的時候開始諗盲人國中,那時我很自卑,但通過信仰,我發現了人生的意義;那時我想,雖然現在我活得很沮喪,但過了十年、二十年,我一定會榮耀神的。」

所以他設定了三十年的人生目標,而後來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逆境,都努力向著這個目標奔跑。後來他開始了寫書,然後以不同的語言出版,又藉著那本書,感動了美國的總統,被邀請到白宮演講,後來更成為了一個很有名的演講家和作家。

姜博士勉勵大家,「我希望大家都找到人生的意義,我們的生命是寶貴的。如果大家相信,去尋找的時候,你的人生會改變的。當我們設定了人生的目標後,有沮喪的時候,也有想放棄的時候,那時我們需要一股力量,而最能提供我們力量的就是信仰。在信仰裡面,是沒有不可能的事。」

最後姜博士以三句説話為座談會作出了總結:
1.要改變大家的思想跟態度
2.有鮮明的理想跟夢想
3.絕對絕對不要放棄


  • 2025年全球基督教令人擔憂的六大趨勢

    2025年全球基督教令人擔憂的六大趨勢

    全球基督教的發展趨勢中,有許多令人鼓舞的跡像,但並非所有趨勢都值得慶賀。一份全球基督教狀況報告揭示了一些嚴峻的現實,這應當激勵基督徒更加熱切地禱告,並堅定履行大使命。

  • 美副總統萬斯在CPAC談信仰:基督教不僅是道德準則

    美國副總統JD·萬斯(J.D. Vance)在2月20日的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CPAC)上講話時談及個人信仰,他強調基督教不僅僅是一套道德原則,而是建立在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信仰之上。他也提及,信仰對他的個人生活和工作態度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他的發言被保守派評論稱讚有「非凡的福音清晰度」,也反映保守派領袖強調基督教價值觀對政策制定的重要性。

  • 約翰·派博:牧師使用 AI 寫講道稿是「邪惡」的

    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其在各行各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今,也有牧師和基督教事工思考,AI 是否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完成講道、教學和通訊的任務。然而,知名神學家約翰·派博(John Piper)對此發出了強烈警告,他甚至用「邪惡」一詞來形容牧師使用 AI 生成講道稿的行為。

  • “上帝不會犯錯”:天生獨臂女孩 用行動回應所有質疑

    凱特琳·帕維(Katelyn Pavey)是一個真實的勵志傳奇。她天生只有一隻手臂,卻憑借堅定的信念和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難,不僅打破偏見,還成功進入大學壘球隊,實現了自己的運動夢想。她用自己的行動向質疑者證明:“上帝不會犯錯。”

  • 背誦聖經的力量——寫在「全美聖經比賽」之後

    《紐約時報》2024年11月報道了在佛羅裡達州奧蘭多舉行的第16屆「全美聖經比賽」(National Bible Bee)。約360名兒童和青少年齊聚一堂,參與這項比賽,其口號是:“認識神的話語,並使祂被人認識。” 對於許多非基督徒乃至基督徒來説,最令人驚嘆的是,在15至18歲組別的比賽中,參賽者需記憶近1,000節經文,總計超過20,000個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