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尼蘇達州的「渴慕神」(Desiring God)事工近期舉辦了一次特會。會上,約翰‧派博牧師與主權恩典(Sovereign Grace)事工負責人鮑伯‧考夫林(Bob Kauflin)在問答環節中提出:「敬拜是在神裡面得到滿足的經歷,但這種滿足感並不僅僅是一種情感而已。」
訓練眾多音樂家和敬拜者的考夫林説:「在敬拜時,我們不是僅被音樂感動。情緒上被音樂感動與確確實實被聖靈更新改變,這兩點是完全不同的事。被聖靈更新是在唱詩敬拜時面對耶穌而看到神的榮耀。」
65歲的考夫林表示,相信耶穌的人可以「在為母親去世而痛哭流泪時亦得到從神而來的滿足」。他還説,「你也可以在禱告和心疼失喪的孩子時亦經歷到在神裡面的安慰與滿足。」
派博牧師則形容,一個陷入憂鬱但已重生的人,必也擁有一顆「在基督裡滿足的種子」。 派博牧師説:「憂鬱的人有時沒有什麽感受,又或者有時情緒完全麻木了。但他會仍然記得曾經歷過的神的愛的甜蜜,信任神的那種甘甜……靠著信心我相信那仍舊在裡面,因為在神學上,聖經裡面是這樣説的……」
派博牧師鼓勵憂鬱的人可以這樣向神禱告:「現在每個人都在這裡歌唱讚美,我沒有任何感覺……請袮恢復我裡面那份得救的喜樂。」
派博牧師強調,「帶著在你心底裡存留的信心」用口來宣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那是紮根在神裡面的滿足,只是暫時被那些製造沮喪情緒的痛苦遮盖了。」
派博牧師更引用詩篇40篇的經文:「我曾耐性等候耶和華,他垂聽我的呼求。他從禍坑裏、從淤泥中把我拉上來,使我的腳立在磐石上,使我腳步穩當。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讚美我們神的話。」他表示,不知道詩篇的作者在「坑」裡多久,但是可以確知這位作者禱告要從那種狀態裡面出來。
最後,派博牧師指出了受傷的人在敬拜中找到喜樂的關鍵,在哥林多後書6:10的經文:「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
-
書展新書《我和我的孩子怎麼了》 青年主角現身分享網絡沉溺重生實錄
青少年網絡沉溺問題持續受到社會關注,香港基督教服務處7月17日在香港書展基督教坊「有Say廣場」舉辦分享會,邀請過來人現身説法,並請來精神科醫生分析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原因。
-
韓國最新民調: 8成受訪者不信「同性戀是天生的」
韓國研究機構「輿論」 新近完成一項性少數羣體認知度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越來越多人認為同性戀取決於社會環境和個人選擇決定的,而非「生來就是」。
-
香港書展基督教坊主題「文字陪伴」 打造「有温度的閲讀之旅」
第35屆香港書展7月16日正式揭幕。基督教出版聯會延續傳統,在書展設立「基督教坊」作為基督教特別展區。基督教坊每年都有特定主題,今年主題「文字陪伴」(Stand By Me),讓讀者體驗「温度閲讀之旅」。
-
研究發現讀聖經比運動更有益身心健康
美國聖經協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簡稱ABS)近日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相較於運動、冥想或與朋友相處,閲讀聖經在減輕壓力、緩解焦慮和孤獨感、提升希望感等方面更具成效,是一種更有效的自我關懷方式。
-
美國教會借匹克球運動拓展社區與福音事工
匹克球(Pickleball)已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運動,如今約有近2000萬人參與。而如今,教會也開始利用這項熱門運動建立社區關系,甚至拓展福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