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機構和FES 與過百位大專生分享社會承擔的異象

林紫玲

為凝聚及培育一批大專基督徒學生組成關懷及改變社會的羣體,「突破」和「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合辦了一個名為「燃點未來」的【基督徒知識青年栽培計劃】。3月11日,127名大專生參加了該計劃的異象分享會。

計劃從本年4月至06年8月,參加者會接受全期共17個月的訓練,訓練內容包括社會研究與分析訓練、文字訓練,個人成長操練以及對社會時代承擔四個範籌。讓參加者掌握社會問題、作出信仰的反醒,對個人成長深入探索。在6月至8月,他們會在基督教正生會等9間福音機構實習體驗,從而提升對社會、文化意識及體驗。在文字訓練中,學員會把研究撰寫成報告文學作品。

在異象分享會上,講員分享了社會承擔異象,討論如何成為有社會承擔的知識青年,及如何推行這個異象。講員均表示,「知識青年」並不是指思考敏捷或博學多才的青年人,而是擁有一顆社會「良心」的青年。組成這個關懷及改變社會的羣體的成員,是對社會有洞悉和反省能力,又具文化承擔的大專基督徒學生。

年青人要思想十架上的耶穌

聚會開始時,大會播放了幾段昔日的青年社會運動和社會改革的短片,藉此讓場內的青少年重拾對社會承擔的使命感。

「突破」總幹事梁永泰先生強調,拯救應該是包括靈、魂、體三方面都整全的工作,他説,耶穌的使命不僅僅是拯救人的靈魂,更是真正的走進人羣,關懷和幫助社會弱勢的一羣。

有學生回應説,在實踐時,因為考慮到很多實際的問題而感到非常的困難。FES的陳華恩先生回答説,基督徒在推行異象時,面對很多的困難,會感到孤掌難鳴,有氣餒的時候。但他鼓勵場內的青少年要默想耶穌的十架七言中的一句:「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讓會眾思想耶穌為了堅持使命而遭受的藐視和孤單。

他説,「二千年前,耶穌被當時的人看為社會的恐佈分子。想一想,我們今天所跟從的耶穌原來曾被以前的人視為恐佈份子。但是,為什麼今天卻沒有人把現代的宗教領袖看為恐佈分子? 是否我們還沒有緊隨主的道路?如果我們只是唱唱贊美詩,永不會有逼迫,因為這些沒有對世界產生什麼影響。」

知識青年應兼備「良知」和「知識」

對於「基督徒知識青年」的定義,陳華恩説,「我們不是尋找用腦的同學, 而是真正願意跟耶穌一起受苦的人。」他表示,「知識青年」並不是指思考敏捷或博學多才的青年人,而是擁有一顆社會「良心」的青年。

他説,他年少的時候曾經十分崇拜一位智慧非凡、能解釋世界萬事的哲學家,當時他甚至想他是不是以後不用再相信耶穌了。但後來他明白只有耶穌才是真正要跟從的人。因為「只有耶穌捨己為人死。祂不是光講天國的道理,不是光跟法利賽人辯論,而是真正把自己分出去。」

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 蔡元雲醫生也回應説,知識分子並不是指那些擁有很多文憑 的人,而是生命有內涵的人,「就像主耶穌一樣,他是『住在人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

另一方面,蔡醫生認為基督徒也不可忽視知識上的裝備。他認為要回應時代的基督徒既要明白真理,也要知道世界的學問,他説:「我們要know the language of the world」。

解釋歷史,分辨時代,回應時代

蔡醫生表示,年青先知但以理的生命有值得現今青年基督徒學習的地方,他總結了五項:辨別時代 (Discernment) 、進入現場 (Participation)、生命操練 (Discipline)、知識裝備 (knowledge) 和「等候」羣體 (Community)。

蔡元雲醫生強調,青年人需要有洞悉力,要分辨時代。他挑戰場內大專生説:「我們要Discern the times,才能回應時代。歷史是有解釋的。如果沒有人去解釋,只靠今天的幾份報紙,世界可以改變過來嗎? 每個人都有他們的歷史觀。日本也有的他們自己對昔日中日戰爭的歷史觀和解釋。帶著歷史觀去生活的時候,你的生命和你的人生的投資會不一樣。」

尊重創造者,跟神聯合

講到基督徒根治這個病態的世界,從何恢復這個社會,蔡醫生這樣回應:「聖經説:『你要盡心、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人不要以為自己是神,人要尊重世界的創造者,願意跟神聯合。」

他解釋人類除了有橫向的發展,也要有垂直的發展。他説,「兩個方向的發展都很重要。科技和經濟固然重要,但一個城市不可沒有靈魂。香港要成為有value的城市,有真理和愛。否則,這個城市很可悲。」

大會的期望——讓他們的生命能有所成長,與神和人聯合

來自突破機構的同工陳競存先生在會上説:「我們不期望社會馬上會改變,但我們希望召募一批學生,讓他們的生命能有所成長,與神和人聯合。『燃點未來』培訓計劃還設有成長小組,有導師與參加者互相支持和跟他們一起探索。通過這個一年半的課程,我們盼望組成一個關懷及改變社會的羣體,讓社會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值得支持和什麼是要去反對的。」

陳華恩會後接受本報訪問時説:「異象分享會的出席數字令人滿意,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培訓計劃的報名數字。今天我們已經把要想的問題拋給這些年青人,如果他們回去後認真思考『What can we do?』的話,在我看來,這次聚會已經是成
。」

在場學生的回應

會後,本報訪問出席的五位大專生,以下是他們的回應。在他們得益和反省中,相信會給大家一些啓示。

中大物理系的一年級學生Raymond説:「最叫我深刻的就是『make a difference』這句話,我認同大學生真的有Special的位置,大學生年紀不算太小,有足夠成熟處理時代問題;而相對在職的成年人,大學生又比較自由,限制和束縛可能比較少。」

在嶺南大學修讀翻譯系的三年級生Michelle説:「我可以做些什麼?這是我這三年的大學生涯中一直思考的問題。今晚我感到挺striking(震撼)的。這一次的分享會就像對我的一個reconfirmation,讓我再思考,我身為(香港大專生人口中的)18%的其中一分子對我有什麼意義。我目前剛在找工作, 異象會讓我保持清醒,不會跟大勢所趨而生活。」

中大的一年級生Quinny説:「我在大學生活中發現,今天很多錯誤的文化和現象已經慢慢被大眾接納為common norm(正常現象)。很多人的想法和價值觀其實是錯的,他們把本來是黑的又説成白,道德的標準已被歪曲。」

讀中大經濟系的一年級生阿雄:「我在大學團契曾接觸社關工作. 當時對我的沖擊也很大。但後來我覺得沒有安全感。我一直在想,到底怎樣我可以在追尋我的理想的同時, 我的生活又不受影響呢?目前,我還是會繼續接觸社關活動,再探索這個問題。」

港大比較文學的三年級生Phoebe則説:「我開始上大學時都有過Vision,但我被後來很多事情同化了,我也沒有發現。我覺得現在要重燃心中的火。今天的異象會十分強調社會承擔,不太重視教會工作。我在教會事奉了三年,是不是我在這三年就沒有進長呢?我覺得社會承擔不一定是很堂皇的,也可以是微小的,如果每個人都出去管大的東西,身邊的人誰來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