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基督使團OMF台灣工場主任倪樸生表示,台灣的基督教看似興旺,實質仍有很多待開發的禾場亟待宣教士服侍。
台灣的基督教氣氛與香港相似,各宗派的教會、神學院林立,各種基督教敬拜讚美、文化、出版社等機構事工亦相當蓬勃,並且亦有不少宣教士讓「福音出台灣」,令人有台灣基督教興旺的印象。
但是倪樸生表示台灣有不少隱蔽的工場,仍待投入人力金錢將福音傳進去。他指台灣雖然教會眾多,但實質教會很弱小,信徒稀少,僅約2.5%台灣人積極參與教會,相對來説比中國大陸、新加坡、美國的活躍信徒更少。此外牧者缺乏,約四分之一的教會沒有牧者,大部份事工沒足夠人手承擔。
他又表示,台灣屬靈氣氛黑暗,偶象崇拜普遍,《普世宣教手冊》指台灣是唯一從未經歷屬靈突破的華人地區,傳統民間信仰、迷信、拜祖先等在台灣人心中相當牢固,且佛教亦活躍傳教,屬靈景況不理想。
此外,佔台灣人口三分之二的勞動階層中基督徒人口比例相當低,在1500萬勞工中基督徒只有約0.5%,鄉村比例更低,是相當大的一羣未得之羣。
倪樸生表示台灣需要外來宣教士,因為台灣教會走向中產化之時,怯於接觸與他們生活型態不同的勞工。有在台灣中部服侍邊緣家庭的一名基督徒表示,他們需要外來的長期宣教士來協調事工和領會,因為他們的服侍對象在台灣信徒面前「自覺不如」,更喜歡外來的人向他們傳講福音。
勞動階層要進入教會亦有其他重重障礙,諸如教會常強調阅讀,令少接受教育的勞動階層自慚形穢,不少有家庭問題、酒癮、賭癮或失業的人自覺「不夠好」而不敢信耶穌,反造成福音障礙。
種種原因之下,倪樸生認為要接觸台灣大多數人口的勞動階層,必須要有跨文化宣教配合才能有效達到。倪樸生表示,台灣OMF關注勞動人口的福音工作,並在大城巿和小鄉鎮開設一些勞工友好的教會,讓他們能自然投入,並且不將重點放在購堂等事上,而是在家庭或社區中心等帶領婦女孩童開始信耶穌,望轉化社區。
他們盼望能有海外的宣教士進入台灣進行多類型的宣教相關工作,例如在學校透過活潑的形式與年輕人建立關係,又如透過佈道、輔導等工作幫助台南未得之民。他們又需要支援人員,例如宣教士退修中心、財務和資訊科技人員,和醫療顧問等。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