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種和平」計劃舉辦線上對談會,探討如何透過故事讓教會重新發現自身角色,並以敍事實踐尋索具體工作方法。基督教宣道會恩樂堂黃順成牧師分享食物銀行事工經驗,強調教會需從受助者角度出發,提供適切支持。浸會大學王瓊灃博士和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鄧紹光博士亦參與討論,強調敍事神學的重要性。
從故事中發現教會的角色
社區教會、基督教宣道會恩樂堂的堂主任黃順成牧師分享通過食物銀行重新發現教會角色的經歷。最初,教會只是簡單地派發食物給街坊,但後來一些領取食物的街坊成為了義工團隊。有一次來自黑龍江的婦女將自己烹調的家鄉人蔘湯分給他,另一位婦女則烹調了湖南菜。這啟發了婦女們一起煮一道菜,通過意想不到的一餐飯展開了食物銀行的事工。
黃順成強調,教會在發展事工時,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而沒有理會對象的處境。他提到從失敗中學習的經歷 ,教會曾與社企合作,教婦女車衣服,然後幫她們售賣,但發現並不是每位婦女都喜歡車衣。相反,她們對烹調家鄉菜更有興趣和有共同話題。這讓他反思:「很多時候,教會想發展事工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沒有理會對象的處境,教會事工以為幫到對方,令他們找到生存的方法,但未必適合對方。」
教會實踐的方法未必切合需要
黃順成還分享服侍基層的故事。有一位婦女面臨婚姻和財務危機,患上了抑鬱症,並搬離了原有的社區。教會最初的反應是撥出基金救助,但他認為這只是教會固囿的想法。經過深入交談,他發現這位婦女最需要的是情緒上的支持。
「在教會有很多大道理,覺得要愛人、幫人,時常帶著一堆覺得是最好的方法做設入點。」他強調,教會不是用錢去打發人與受助者保持距離,換取安全感。黃順成後來探望這位婦女,與她一起經歷在新社區的適應。
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高級講師王瓊灃博士回應説,教會在社區的服侍可以有多種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有彈性。他從社會工作的角度指出,敍事通常從逼迫者的角色中突顯出來,思考逼迫者背後是否被主流故事壓迫,從而發展出一套既定的社會結構。他舉例説,一些學業成績差的學生認為自己無法融入主流,於是發展出自己的次文化。王瓊灃強調,發掘這些邊緣羣體的故事對於社會工作非常重要。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鄧紹光博士指出,教會服侍社區的模式與主流社會未必被認同。主流社會有既定的價值觀,甚至在不同的教會也有自己的觀點。他提到,聖經中耶穌與税吏和罪人吃飯的故事,與當時主流社會形成很大對比。教會來自不同羣體,如果將教會的服侍對象公式化,就無法照顧到每一個羣體的獨特需要。
耶穌在世的倫理生活成為門徒榜樣
黃順成進一步提出,敍事倫理包含三大類別:普世性倫理、從壓迫者角度敍述、教會倫理。他強調,教會應該在神學裡面攝取資源,活在上帝的故事裡面,從而通過敍事神學和敍事實踐來疏解張力。
鄧紹光則指出,基督教神學可以從上帝的故事和人的故事中去理解。故事中包含了耶穌基督在世的倫理生活,成為門徒羣體的榜樣,包括對內與對外接觸人羣,這就涉及到具體的生活實踐層次。
「栽種和平」計劃10月4日舉辦線上對談會,主題為「敍事神學與敍事實踐──在變化中形塑羣體身分」,300多人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