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受難最大冤獄」林以諾:恨就沒有愛

「耶穌受難真義」林以諾:沒有愛恨交纏的事,恨就沒有愛
「耶穌受難真義」林以諾:沒有愛恨交纏的事,恨就沒有愛

今天是耶穌受難日的聖週五,林以諾牧師從耶穌受難事件呼籲信徒反思三個重要問題:心中是否擁有愛、是否自私地以利益為出發點、是否自我中心,藉此領悟十字架大愛的真正意義。

林以諾牧師在個人頻道談道,從耶穌基督在復活節設立第一個主餐、最後晚餐所做的幾件事、宗教兵丁前來捉拿耶穌、在彼拉多面前受審問,以至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呼籲信徒反思十架大愛的真正意義。

捉拿耶穌是宗教兵丁

在主餐,耶穌為門徒洗腳展示了僕人領袖的樣式,猶大卻離開門徒出賣耶穌。主餐中的杯代表耶穌的血,餅代表祂的身體,象徵著為我們的救贖而犧牲。之後門徒唱歌前往橄欖山,在客西馬尼園祈禱,宗教兵丁前來捉拿耶穌。

林以諾強調,耶穌不是政治革命家,祂的國度是屬於天上而不是地上,所以捉拿耶穌的不是政權的兵丁,是宗教上的兵丁。當耶穌被帶到彼拉多面前受審時,找不到真正的政治罪狀,最終彼拉多將案件轉交給希律,再回到彼拉多處理。在兩難之間,彼拉多最終金盤洗手,但宗教領袖卻煽動羣眾要求釋放十惡不赦的罪犯,代替無罪的耶穌被釘上十字架。

耶穌被釘十字架是人類最大冤獄

「這是人類的可怕,罪惡可以被釋放而無辜者卻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要承受十字架的刑罰,是人類最大的冤獄。」林以諾指出,釘在十字架上是羅馬極其殘忍的刑罰,每一個被釘的人都要經歷痛苦慢慢地死去。

新約聖經提到,使徒保羅在遇見復活的耶穌後寫信,提到神的奧秘是在人愚笨的方法 卻突顯上帝的智慧,人與人之間以暴易暴、國與國互相角力、誰大誰惡、用謊言欺騙民眾、將一切變成正義。耶穌以愛勝過對方,聖經説十字架顯明瞭上帝的愛,耶穌的犧牲彰顯了上帝的愛。

沒有愛恨交纏的事,恨就沒有愛

因此,信徒需反思三個重要問題:心中是否擁有愛、是否自私地以利益為出發點、是否自我中心。沒有愛的心充滿仇恨,而恨會消除愛,林以諾表示「不相信有愛恨交纏的事,恨就沒有愛」;如果我們被某事或某物所恨,就需要反思是甚麼阻礙我們去愛。

此外,他提及國與國之間的政治角力常以自私出發,並警告自我中心的態度會阻礙我們接受十字架的愛。

透過反思這三個方面,林以諾牧師希望信徒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耶穌受難的真正意義,並希望大家能在這個特別的時刻,在架七言中得到啟示和反思。

  • 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持續下降,僅三成認為牧師誠實守信

    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持續下降,僅三成認為牧師誠實守信

    根據蓋洛普最新調查,美國人對牧師的信任度再創新低,僅有30%的美國成年人認為牧師擁有非常高的誠實和道德標準。儘管如此,牧師仍然位列23個受調查職業的前半段,排名第10。護士(79%)、小學教師(61%)是美國人高度評價的職業;電視記者、國會議員及說客被認為是誠實和道德標準最低的職業。

  • 美國最高法院因國家安全問題裁定支持TikTok禁令

    美國最高法院於1月17日已裁定支持TikTok在美禁令。這意味著社羣媒體平台TikTok敗訴,從本週日(1月19日)起,TikTok的應用軟件將在美國下架。

  • 讀書推薦:基督徒父母必讀的《在孩子成為青少年之前,我希望知道的事》

    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許多父母發現,與孩子的關系和溝通方式變得更加復雜。加里·查普曼博士(Dr. Gary Chapman)的《在孩子成為青少年之前,我希望知道的事》(Things I wish I’d Known Before My Child Became a Teenager)為基督徒父母提供了一份寶貴的指南,幫助他們以愛心和智慧引導孩子走過這一階段。

  • 2025年值得背誦的12節勉勵經文

    新年的開始常讓人反思內心,並尋找能幫助自己保持自律或實現目標的方式。與其只關注個人目標和規劃,何不試著將目光轉向神早已為我們提供的寶貴工具——聖經,用它來引導我們前行?與其牢記那些可能被遺忘的新年計劃,不如記住12節聖經經文,每個月背誦一節,作為2025年的屬靈指南。

  • 和睦事工案例分享:職場疲倦者如何在信仰中尋求力量與平衡

    在現代職場中,繁忙的工作節奏和復雜的人際關系常讓人倍感壓力。近期在「愛與衝突和睦事工」的《和睦下午茶》節目中,一位參與者以「疲倦的人」署名,傾訴了她的職場經歷:高強度工作、缺乏認可、不公平待遇,以及如何在信仰中尋求力量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