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Logos International Forum (LIF)5月3日在浸会大学举行。其中信仰与中国文化论坛已连续举办三届,致力推动在华基督教的处境化运动,促进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通过对谈进行交流。今年论坛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聚焦于儒家文化中的"君子理想"与基督信仰中的"信徒典范",促进双方思想的互动与碰撞。下半场则聚焦"死亡与永生"的主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与台湾辅仁大学曾庆豹教授展开精彩对谈,分别基于中西哲学与宗教的深厚传统,围绕人类对长生、不朽与永生的不懈追求与深刻思考,展开了一场富启发性的对话。
王中江教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多元不朽观
在论坛中,王中江教授首先从中国历史文化的背景出发,系统梳理了"不死"观念的演变。他指出,从秦始皇和汉武帝对"不死之药"的追求,到道教炼丹术的盛行,以及对神仙境界的向往,这些现象都反映了人类对超越生命有限性的渴望。这种渴望不仅存在于帝王将相之中,也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
所有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中;变化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可以相互补充,形成"互补性原理"。最后他强调,人类拥有独特的主观能动性和强大的意志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甚至改变命运。他引用道教经典《抱朴子》中葛洪的名言"我命在我不在天",强调了这种积极追求的理念。葛洪认为,通过炼制仙丹等方式,可以获得补益身体的能量,实现长生和成仙。其核心思想是,人类的主观努力能够改变自然的固有进程,突破生命的局限,实现延寿甚至不死的目标。
后来,道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与道同久"和"道人合一"的理念,认为通过坚持本源之"气",可以达到与宇宙共存的至高境界。
随后,王中江教授转向老庄哲学的时间观念。他指出,老子哲学包含两种时间观:一种是与"道"相关的超越性永恒时间,体现在"恒"、"久"与"不死"(如"谷神不死")等概念中;另一种则是具体事物的有限时间,表现为生老病死、新陈代谢等自然规律。
王教授解释,万物由"道"创造,因此在诞生时便携带了一部分"道"的时间属性,但自身的时间是有限的。然而,老子哲学中的"道人合一"和"道物合一"理念,为个体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追求无限提供了可能性。
他特别强调,老子所说的"不死"或"永生",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不朽。正如"死而不亡者寿"所揭示的,这种"永生"并非肉体生命的无限延续,而是指个体的价值、思想或品德能够长存于人心,并被历史记住。
王教授还提到,庄子在其著作中描绘的"真人"和"神人"等理想人格,以及"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也反映了对精神性永恒的深刻向往。
接著,王教授探讨了儒家对生死的独特态度。儒家主张"未知生,焉知死",以务实的精神把重点放在人生的当下,认为只有先深刻理解"生"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死"。在儒家看来,死亡不一定是负面的,例如孔子就把死亡比作一种"大休息"。
此外,王教授提到儒家追求不朽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他也提到胡适对"不朽"的现代理解,认为个人通过融入社会,承担历史责任,就能实现"人人皆可不朽"。儒家还通过生命的代代延续、祭祀祖先("慎终追远")、文化传承,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展现其多元化的不朽观。儒家对道教以自然生命为核心的生死观,也抱持一定的理解和认同。
最后,王教授简要提到佛教的生死观。他指出,佛教的死亡观基于其"缘起"理论,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轮回是佛教理解生命流转的重要概念,而最高的觉悟"涅槃",则是彻底超越时间束缚,达到"无时间性"的终极解脱。王教授认为,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思想体系中的生死观,可以促进相互理解与学习。
曾庆豹教授:基督教神学视野下的"死亡"与"复活盼望"
曾庆豹教授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对死亡与永生的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在现代社会,"死亡"仍然是人类感到无力且无法解决的终极难题。回顾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无论是建造宏伟的建筑、繁衍后代、科技进步,还是思想文化的创造,其背后的动机多多少少都与对死亡的回应和抗争有关。这些努力的核心目标,是追求某种形式的"不朽",即使只是暂时地克服疾病,也反映了对抗死亡的渴望。
曾庆豹教授强调,基督教对"生"与"死"的议题有深刻探讨,并将"死亡"放在其教义核心。基督教的上帝是一位"会死的上帝",这一看似违反常识的观点,打破了许多传统宗教中认为神明"不死"的固有观念。在基督教神学中,上帝的"死"(特指耶稣基督的死亡)并不是绝对的终结,而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关键点——既是旧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基督教在此基础上探讨"永生"的概念。曾教授指出,基督教所说的"永生"对死后世界的具体描述其实是模糊的,更像是一种充满期盼的展望。但更重要的是,关于"永生"的讨论,焦点不在死后的状态,而是回到当下的"生"。换句话说,基督教更关注的是死之前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活,如何面对必然到来的死亡,而不是死后的情况。因是"活人"才谈论死亡,而非"死人"在谈论死亡。
援引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观点"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曾教授说明"活著"这件事情本身就内在地包含了对死亡的朝向。他认为,基督教是一个"向生"的宗教,其所有关于死亡的谈论,最终都指向"生"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基督的死并非一个句号,而是紧接著"复活"。基督教最核心的节日——"复活节"的意义正在于此:所有的受难,都预示著一个新的开始和可能性。
那么,如何理解"复活"?曾教授指出,基督的复活并非指向身体在原有实体层面的简单复原,而是开启了另一种超越我们对身体凡俗想像的存在方式。因此像"空坟墓"的物理证据,并非信仰的根本障碍或唯一依据。复活的真正意义在于:死亡从此不再仅仅是一个终点,它开启了一种改变,开启了一种对未来新的、可能的期待。时间因此拥有了一个"未来"的向度,而这个未来并非与现在毫无关联。对"复活"的理解,往往需要从复活的视角来回溯和审视死亡,是复活的信念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死亡的态度。
曾教授进一步解释了莫尔特曼(Jürgen Moltmann)的"盼望神学"(Theology of Hope)。这一思想强调,我们时间向度中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将来"。一旦我们对未来抱有希望和期待,这种希望就会反过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现在,给我们勇气面对恐惧与害怕。只有对于将来前景存盼望,我们才能克服当下的困境。因此,单纯追求肉体上的"不死",有时反而显得荒谬,因为"死亡"本身可能才是更新的契机——一种事物的结束往往意味著另一种新事物的开始。上帝的"死"是是如同常人一样的死亡,正是这死亡才让所有人能感受到上帝与他们同在,而非高高在上的神。因此死亡是有意义的,它赋予了人生一种独特的意义框架,同时也开启了一个复活的新盼望。死亡不是终结,而是一个转折,关键在于它通向的是永生还是永死。
最后,曾教授提到马克思对"德国的复活日"的比喻。的比喻。他认为,马克思用这个比喻来形容理想社会的到来,表达了对人类苦难的关怀和对自由的追求。在这里,"复活"象征著战胜恐惧,尤其是战胜死亡这一最大的枷锁,让人成为真正成熟和自由的个体。这与基督教信仰中"复活"战胜死亡的精神,在某种层面上产生了共鸣。
在两位讲员结束各自的阐述后,研讨会进入了热烈的问答与评论环节。针对与会者提出的关于生命定义、儒家生死观、马克思与宗教、科学与永恒以及耶稣复活等多个议题,两位讲员分别给予了回应。
信仰与中国文化论坛论坛采用的形式是围绕主题框架,邀请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学者分别发表观点,并进行对谈。会后,会议将组织学者对整个对谈撰文评议,并在公开学术杂志发表。
相关报导
信仰与中国文化论坛:"儒家君子"与"基督信徒"的跨界对谈
浸大第十届LOGOS论坛 中港台美学者对谈信仰、文化、科学及社会议题
前跨国企业高管谈领导力 叶志易:把变局化为"六重契机"